家庭聚會想「食好啲」,鮑魚一定是必然之選!然而不同種類的鮑魚,處理方法當然不一樣,烹調方式亦不會只有蒸和炆!
接下來就教各位靚太揀靚鮑魚,及教大家如何用鮮鮑、乾鮑、罐頭鮑做出美味菜式!
靚太們會問:我應該買甚麼鮑魚煮餸?不同鮑魚又有甚麼分別?市面上的鮑魚大致可分為3類,分別為鮮鮑(新鮮鮑魚和急凍鮑魚)、湯鮑(罐頭鮑魚和即食鮑魚)及乾鮑魚,適合製作不同菜式:
新鮮鮑魚:肉質最新鲜,適合以煲、炒、蒸方法烹調,品嘗其新鮮海水味。
急凍鮑魚:急凍過程中,可能會破壞部份鮑魚的肉質,令鮑魚的口感不及原來般彈牙。所以,急凍鮑魚大多來煲湯。煲湯後,可將鮑魚切片,以醬油或蠔油佐食。
乾鮑魚:準備及烹調功夫多,燴、煮、炆和扣是常見做法,多做成喜慶、名貴菜餚。
罐頭鮑魚:最方便的選擇,適合新手靚太,開罐後可以即食或加上熱芡汁,用作涼拌或輕炒時菜同樣簡單易做。
點揀靚鮑魚?
新鮮鮑魚和急凍鮑魚:「青邊鮑」是首選,其次是「黑邊鮑」。
乾鮑魚:外形要完整、腰圓肉厚、「裙邊」自然,並要有乾鮑香味。如選購日本吉品鮑或禾麻鮑,要留意乾鮑頭尾兩端要有穿線孔才是真貨。
罐頭鮑魚和即食鮑魚:同樣有分日本吉品鮑、墨西哥車輪鮑、南非鮑、澳洲罐頭鮑魚和紐西蘭罐頭鮑魚等。質素亦以日本吉品鮑為極品,次之為墨西哥車輪鮑。但日本吉品鮑的產量極少,市面上最常見是澳洲及紐西蘭的罐頭鮑魚。
甚麼是「頭數」?
罐頭鮑魚中,亦以頭數作等級之分,但罐頭鮑魚頭數與乾鮑魚的頭數計法略有不同。罐頭鮑魚的頭數即罐頭內完整鮑魚的數量,罐頭鮑魚愈大頭(即頭數愈少),價錢亦愈貴。例如相同重量的罐頭鮑魚,一罐一頭的售價會高於一罐兩頭的。
教你鮑魚的洗、發功夫!
不同類型的鮑魚,所需事前準備功夫都有不同:
新鮮鮑魚:烹調前只需將鮑魚洗刷乾淨和剪去腸臟即可。
急凍鮑魚:急凍鮑魚解凍後,洗刷乾淨和剪去腸臟即可。
靚太可用刀面在鮑魚肉兩面拍打,令肉質更鬆軟。為免鮑魚帶腥味,可以薑蔥汆水(飛水)。但要注意新鮮或急凍鮑魚突然接觸到熱水,表面的組織會急速收縮和出現裂紋,「裙邊」亦可能會脫落,影響外觀。所以汆水應在凍水或暖水時就放入鮑魚。
乾鮑魚:需要預先浸發方可烹調,浸發的方法有以下2個:
水煮法:先將乾鮑魚放入冷水中浸泡24小時,再用刷子刷去表面的泥沙,洗淨後放入開水鍋內煨1至2小時,離火後再燜5至6小時。
水蒸法:將乾鮑魚洗淨後,放入碗內,上籠蒸煮5至6小時。
罐頭鮑魚:罐頭鮑魚可開罐即食,若想以熱葷上枱應以加熱芡汁為主,可避免已熟的罐頭鮑魚在加熱時令肉質變老變硬。
即食鮑魚:開罐後即可食用或把鮑魚稍稍加熱。
煮鮑魚溫馨提示
新鮮鮑魚:新鮮鮑魚本身味道比較清淡,所以事前調味非常重要,否則不能帶出鮑魚本身的鮮味。此外,烹調的火候亦十分講究,火候不足,鮑魚則味腥;過火的話,鮑魚肉質會變韌發硬。
乾鮑魚:烹調時需加入濃湯或清水,及其他味濃、味香、味鮮等材料,利用慢火煨的方式來烹調,使乾鮑魚能夠充分吸收其他材料的味道,令本身香味和鮮味更濃郁之外,亦可令鮑魚肉質較軟身。
罐頭鮑魚:罐頭鮑魚會越煮越老,所以烹調時要留意時間及火候,別煮得太久。
買到鮑魚後的儲存方法
新鮮鮑魚:盡快烹煮食用,否則儲存在冰箱內急凍。
急凍鮑魚:存放於冰箱,以免流失鮑魚原有的鲜味。解凍後的鮑魚應在當餐吃完。
乾鮑魚:必須以膠袋或報紙完整密封好,存放於雪櫃。只要不受潮,可存放約半年至一年。
罐頭鮑魚、即食鮑魚:原罐儲放於陰涼乾燥的地方。鮑魚開封後,最好浸在湯汁並封好,置於雪櫃冷藏保存,並盡快食用,否則鮑魚的肉質會變乾、老化,失去原有的味道。
鮑魚「真真假假」?
時有聽聞坊間有人售賣假鮑魚,但鮑魚的種類繁多,故不法商人傾向製造利錢高的乾鮑魚和罐頭鮑魚膺品。
假乾鮑魚:不法商人多以乾石鱉冒充乾鮑魚出售。乾石鱉的肉體較薄,曬乾後會收縮彎曲,而且邊緣很粗糙。乾石鱉背部中央有片殼板,雖然在加工時已剝掉,但會留下明顯的印痕,故背面有明顯痕跡的乾鮑很可能是假鮑魚。
假罐頭鮑魚:假罐頭鮑魚仿真度極高,行內人也很難從罐上分辨出真偽。靚太最好到有良好信譽的商店購買,免招損失。
鮑魚的益處及藥饍效果
鮑魚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有養肝明目的功效;而鮑魚的外殼則是著名的中藥材石決明。石決明有清熱明目、平肝息風的作用。
鮑魚的出產地有很多,包括日本北部、中國東北部、北美洲西岸、南美洲、南非、澳洲等,當中尤以日本的鮑魚及墨西哥的罐頭鮑魚被公認為最優質。但經過多年的濫捕,各地鮑魚的產量正逐年減少,而市面上大部份買到的都為養殖鮑魚,野生鮑魚只有極少數。
多吃鮑魚的問題?
鮑魚的蛋白質含量高,且頗難消化,容易令胃功能欠佳的人出現胃痛。所以想一家人好好烹受鮑魚,靚太就一定要將鮑魚煮至熟透,半生不熟的鮑魚最難消化。
雖然鮑魚補而不燥,適合男女老幼,但痛風、尿酸高、感冒發燒、陰虛喉痛的病人則不宜食用。糖尿病人可用鮑魚作輔助食療,但必須配藥同燉,才有食療效用。
Text_Cyrus
家庭生活易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