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社會愈富裕進步,我們對飲食的要求愈高。為了吃得安心,在挑選食材時,既要追求品質新鮮,還要了解其營養價值、產地來源等資訊;即使價格稍貴,不少人對「本地直送」更是趨之若鶩。只是,香港農業式微,大部分作物依靠外地輸入,要實踐「自產自銷」,真箇談何容易。80後的何詠詩和林德煒卻勇於反其道而行,嘗試在這片彈丸之地研究水耕種植,自家生產番茄及食用花。
林德煒(Derek)和何詠詩(Silvia)在香港土生土長,從事耕作之前,分別從事食品貿易生意和平面設計。為何無緣無故對種植產生興趣?Derek起初是為了確保家人的身體健康。「7年前,太太患上妊娠糖尿病,我得猶如營養師般小心謹慎挑選食材,那時才了解何謂食品安全。」他始發現,「在香港,很多時候我們連食物產地也未必清楚,更遑論知道它是如何種植出來吧」。Derek思考,除了從市場上購買一途,香港是否就沒發展農業的可能?在了解相關技術過程中,他發現水耕種植運作上較乾淨衛生;相對傳統種植,對地方面積的要求較小,適合地小人多的香港。2016年,在資金和人手配合下,他正式成立「Hydrogro水糧莊」;目前在粉嶺設有約1萬平方呎的溫室,以種植番茄為主。
自行組裝 貨櫃打造種植室
Silvia則是在農場首次品嘗食用花後,一試難忘,繼而在學習水耕種植時,因緣際會認識志同道合的Derek。去年她更辭去設計師工作,全職投入農場耕作,專心發展食用鮮花種植坊「花咏」。現時,在元朗建設的種植室,主要用來培植食用花。
水耕種植在香港是一項較新興的技術,不但投入成本較高,亦少有合適農業人才和經驗。「在香港耕種,需要『計算得好盡』,才有機會做到一些成果。大家都是邊做邊試,見招拆招。」Derek道。目前水糧莊是一個4人團隊,成員都是80、90後的年輕人。為節省建設成本,團隊積極發揮「土炮精神」,除承包場地的規劃設計外,更自行組裝部分裝置,一手一腳搭建溫室,將貨櫃改裝成種植室。「水泵、風機都是自己架設的;至於使用貨櫃種花,則是方便隨時搬走。」
在每個約20來呎的種植室裏,兩側設置種植架,每層擺滿以椰糠為土的盆栽,並設有潮汐式灌溉系統。「比起從上而下澆水,讓盆栽從兩旁水道吸水,能更好控制植物的生長狀態。」Silvia解釋。花朵在攝氏廿多度常溫生長為佳,種植室備有相應冷氣及抽風系統;他們還裝設LED燈,藉着調整不同燈光顏色,補足室內無法接觸陽光日照的問題。
在全環境控制規劃下,他們可以遙控操作農場裏大部分儀器;Derek和同事的日常工作,更多的是記錄植物的生長周期,仔細觀察其情况,並因應氣候狀况適時調整,確保農作物能夠茁壯成長。位於粉嶺的番茄溫室,亦是另一處需悉心打理的微型生態系統。他們每天來回粉嶺和元朗兩處農場,很多時待到晚上10時多才能離開。
在偌大的溫室裏,他們需定期量度番茄根莖的長度和粗度,點算每棵樹藤上有多少串番茄,以及每串番茄的數量和顏色。駕駛着升降台,穿插在一行行番茄之間,時而修剪多餘果實葉子,時而檢查有否蟲蟎侵擾,處理蟲患;最後待番茄成熟,從青綠轉橙紅,他們又徐徐從樹上採摘果實,按時送往各區銷售點。「如果過得太舒服,番茄樹會只專注生長而沒動力結果,我們便要摘掉它頂部的葉子,不時給它施壓一下。」
香港長年的炎熱天氣,亦令他們在種植時費盡心思。「我們試過利用熊蜂授粉,卻沒想到天氣熱至連牠也不願動要罷工!」Derek笑說。氣溫過高易令植物「冇厘神氣」,直接影響果實質素和收成。「也試過有次放假一天,回來後發現供水系統失靈,花兩星期才長出的花苗就這樣枯萎掉,真是心痛極了。」Silvia說時仍一臉惋惜。
社交平台宣傳 街市攤檔販售
4年下來,他們累積了一定經驗,根據收集的耕作數據和紀錄,逐漸摸索出一套可持續的運作模式,維持穩定的市場供應。他們藉着社交平台宣傳,主要經街市攤檔銷售,逐步實現「自產自銷」的願景。近期的新嘗試,是與餐廳合作在尖沙嘴某大型購物中心開設「快閃店」。「我們期望水耕種植是可持續發展的,大家能在香港買到既放心又新鮮的即食蔬果。」
現時,Silvia主力發展食用鮮花種植坊花咏,悉心培育10多種不同種類的食用花,計有荊芥、藿香、三色堇、馬鞭草、滿天星、薰衣草等,花朵姹紫嫣紅,令人賞心悅目。種植坊的銷售對象,主要來自飲食行業,包括餐廳廚師和做餅師。為要配合「相機食先」的潮流,花朵的外觀顏色是否配合擺盤,是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但味道能否與食材配搭亦同樣重要。古有神農嘗百草,Silvia平常也以吃花為樂。「花葉皆可食,但花瓣味道會淡些。」她說不同花種味道各異,「有些如青瓜般清新,也有像甘油的味道」。荊芥、藿香則為中藥材,所以有淡淡的苦澀味。「最有趣的是琉璃苣,嘗起來是一股生蠔的海水味道!」Silvia笑道。
「我們與顧客同步成長,他們影響我們選擇哪類花種,以及該如何種植。」本地種植,除了保障農作物品質新鮮,也讓他們跟顧客有更直接的交流。飛機來貨因為經歷溫差不停轉變,質量始終打了折扣;為了保持菜式美觀,廚師往往留待出餐前一刻才鋪上食用花。「本地貨則比較耐放,現在他們出鍋時便可直接鋪上,令烹調流程更流暢。前陣子有個中廚希望在熱湯上配搭食用花,我們在多番嘗試之下,最後為他找到既留有花香,又不會因受熱而立即蜷曲的花朵。」
學校建小型溫室 教學生種生菜
在機緣巧合下,水耕種植也為Derek他們帶來另類的發展。現時,他們在兩所小學擔任導師,將經驗轉化為教程,在學校建立小型溫室,教導小四學生種植生菜。Derek笑說,「原來對小學生而言,平常在市場上看到的蔬菜,自己居然能夠從一粒種子成功種植出來,是頗震撼的一回事」。在收割時,發現生菜的根莖竟與菜葉一般巨大時,他們又會禁不住興奮得嘩叫起來。學生們對耕種的雀躍反應,也間接肯定了Derek和Silvia這些年滴水穿石的努力。
■給香港的話
「開拓水耕種植的過程中,曾碰上不少難題,只能見招拆招,卻又總會柳暗花明,連結好些新機遇,讓農場得以發展下去。」
■Profile
◆林德煒(Derek)
「水糧莊Hydrogro」創辦人,致力發展水耕種植,培植本地番茄。
facebook專頁:Hydrogro
◆何詠詩(Silvia)
食用鮮花種植坊「花咏」創辦人。
facebook專頁:花咏Flowering
文:陳芷寧
編輯:廖偉龍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