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立之醫生,日間是公立醫院的小兒骨科醫生,負責治療骨折創傷或需矯形的小朋友。每當下班時分,她總是匆忙離開醫院,皆因她的家裡還有一堆「小孩」待她回家照料 —— 脫下醫生袍的李揚醫生是貓咪暫托家長,家裡接收了好幾隻生病的小貓。
高峰時期養16貓 餵藥打針樣樣齊
踏進李揚醫生的家,霎眼望去,已見幾隻巴掌大的小貓懶洋洋地躺在客廳不同角落。走到可愛的小貓身旁,原本個性沉實的醫生也不自覺地提高了嗓音,對著牠們說起了「BB話」:「Ashton,乖不乖?嗯?」
從小便熱愛動物的李揚醫生,2001年讀中大醫學院時養了第一隻貓後,便徹徹底底成了貓奴。她的家裡,最高峰時期共有十六隻貓 —— 除了自己飼養的六隻,另外十隻則是替不同的機構暫托。李揚醫生說,暫托的貓咪不少都帶病在身,有的是貓感冒,有的是眼睛感染,因此她的職責除了基本的餵糧、鏟屎、陪玩等,還得替生病的主子抹乾眼水鼻水,然後餵藥、打針、滴眼藥水……每天下班回家,她的時間幾乎全花在這群主子身上。
醫生的工作忙碌,回家還要照料一群淘氣鬼,乍一聽也覺疲累。李揚醫生笑說:「是很累的,但每當牠們爬到我身上撒嬌,要我摸、要我抱時,又覺得很開心。」暫托的時光只有匆匆幾個月,當小貓回復健康時,便會替牠們尋家。每次離別,李揚醫生心中都千萬個不捨,但看著貓咪們找到疼愛牠們的奴才,便是她最大的安慰。
動物小孩兩者相似 需代入其溝通方式
在醫院內,李揚立之是治療小孩的醫生,回到家裡則是貓主子們的奴才,她說,兩者其實很相似 。貓咪不會說話,忍痛能力又極高,需要細心留意才能得知牠們是否生病;而小朋友也不太懂表達自己,說不清楚哪裡不舒服時,便會以哭鬧表達,要代入他們的溝通分式,才能了解他們的想法。
有一次,一個打了石膏一段時間的小孩,已到了該拆石膏的日子,但他卻不願意。李揚醫生問他是不是害怕?是不是很痛?小孩沒有回答,只是一直在哭。於是,李揚醫生便先和他聊一下其他話題,漸漸,小孩告訴李揚醫生,上次由長石膏裁至短石膏時,他覺得那部機很震,他很怕會再次震碎骨頭。李揚醫生靈機一觸,便提議把她的手指放在石膏上,若然機器會震碎骨頭,也是先震碎她的手指。小孩又真的願意一試,最後順利拆下石膏。「只要去嘗試了解他們的溝通方法,其實他們能告訴我們很多事情。」
閒時畫兒童插畫 製作繪本教兒童抗疫知識
從小熱愛小動物的李揚醫生,入讀醫學院前曾到非洲納米比亞的動物拯救中心當義工,照顧過一隻叫Duma的獵豹寶寶,餵牠吃飯,又陪牠散步。回到香港,她一直惦掛著Duma,便把牠化作筆下的卡通獵豹Dumo。疫情期間,李揚醫生畫了《抗疫小夥伴》兒童繪本,由Dumo和幾個卡通動物朋友,教導小朋友抗疫小知識。
看著滿桌的Dumo產品,還有李揚醫生家中一大堆的畫具,不說還以為走進了一位畫家或是設計師的家。李揚醫生笑說,藝術是她從小的興趣,即使成為醫生,也特地選擇了手術較多的骨科專科,「很多手術似在做小手作,講求將骨頭回復正常狀態,對美感有要求,我覺得這簡直是一門藝術。」她更會在小朋友的石膏上畫畫,鼓勵他們快快康復起來。小時候,李揚醫生曾經幻想過當漫畫家,但長大後卻發現把畫畫留作興趣更適合。現在的她,一邊當骨科醫生,放工照顧小貓,閒時畫畫,大概是最佳平衡,「某程度上是可以做到我小時候想做的事,亦都做到我長大覺得我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