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姜振宇
圖片 : shutterstock
每一代父母都會告誡孩子:「不要管我怎麼做,但聽我的話去做就是了!」我猜想這句話非常久遠,從語言發明之後就存在了。大人都很虛偽,會要求孩子會依循特定的規矩,但自己並沒有以身作則。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這句話看似矛盾,是因為孩子不願意採納大人的建議。對於孩子來說,與大人互動的重點並不在於對話內容;事實上,那是溝通過程中最不重要的部分。
根據《觸動人心的柔話術》作者喬治.湯普森(George J. Thompson)的看法,溝通涵蓋了三大要素。首先是事實,即說話者的建議或意見,就聽者而言,它在整段訊息中只占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的重要性。
其次是聲音,即說話者的表達方式。聲音包含了四種元素。第一種是語氣,這代表了說話者的真實態度。有一次,我在飛機上寫筆記,但寫到最後一頁沒紙了,於是我很有禮貌地詢問空服員能不能給我幾張紙。
她的回答讓我的心情掉到了谷底。她冷冷地看著我說:「不好意思,先生,機上沒有準備白紙。」從我耳裡聽來,她說話的語氣很冷淡,彷彿像是在說:「閉上你的嘴坐好。」
聲音所具備的其他元素還包括:語速(快或慢)、音調(高或低)以及抑揚頓挫(節奏)。
我們隨時隨地都在運用這些聲音的元素,而且連想都不用想。嬰兒嚎啕大哭時,我們不會扯開嗓子要他靜下來,而是會用溫柔、和緩的語氣安撫他。比起說話的內容,聲音及表現方式對溝通更重要─占百分之三十到四十。
因此,孩子聽到大人雙重標準的要求時,便會假裝沒聽到,而是以大人本身的行為來做為判斷的依據,無論那樣做是對或錯。這就是情緒溝通的重要性。
人跟人會透過三種方式來溝通:口語、肢體和情緒。前面兩種相對比較容易理解。
比如說,有人說「請把鹽遞過來」,你馬上就知道該怎麼做;看到有人扶著牆爬起來時,你也知道應該怎麼做。然而,情緒溝通(又稱為有效溝通、積極聆聽與正念溝通)就比較難懂了,它不光是單純傳遞訊息或指令。
我看過一位意志堅強、談吐文雅的四十五歲女性患者。她的丈夫在四年前死於一場工安意外。不幸的是,她看到了驗屍報告,那對她的精神造成很大的創傷。即使過了那麼久,她還是無法將那些畫面從心中抹去,所以前來找我洽談。
她坐在諮商室裡,詳細地交代她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卻避而不談她的感受。她說話的時候,偶爾會落下幾滴淚,但還是盡可能地保持冷靜,繼續說明她的日常生活。
她甚至能以一種就事論事的口吻詳述承受喪夫之痛的經歷。不過,我看得出來,她的內心藏有許多情緒需要發洩。她似乎身陷在悲傷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階段,即:否認、憤怒和討價還價(後面還有沮喪、接受)。
她的家人和朋友都一直勸她要放下、好好過生活,她自己也曉得,但她就是無法振作起來。我先試著去傾聽她的感受與想法,然後才問她是否已準備好要放下這一切。她告訴我她不想放下;她害怕那種空虛寂寞的感受。她知道丈夫已經走了,可是她的情緒還想要留在原地。
我能引導她說出這些話,是因為我聽見了她的情緒溝通訊息。如果我只聽她的說話內容,會以為她沒事,但她的情緒傳達出另一種訊息。
我所採取的作法叫「積極聆聽」,也就是投入百分之百的專注力去關注對方,以聽懂對方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你不需要批判,也不需要在心裡準備答案,當下就給予對方回應;大多數的人在聽對方說幾句話後,便會忙著要搭腔。
透過積極聆聽,我們便可以用更清楚的措詞來重述、做總結,並且確認對方真正的感受以及你的理解是否正確。我在面對患者時,總是會這麼做。
當他們向我敞開心房,我的回應大致上會是:「你說某件事真的讓你很困擾,那你現在還會為了那件事而難過或生氣嗎?」或是:「這起事讓你想起了以前曾發生過的其他事情,對不對?」
積極的聆聽者在回應時,會讓說話者知道他們有在專心聽。他們不會提出單一的解決方案,也不會擅自妄下定論。因為他們了解,說話者正在試圖傳達某些不容易說出口的訊息。
因此,重述你所聽見的內容,並且詢問對方你的理解是否正確,說話者便更願意表達心中的想法。
進行伴侶治療時總是會遇到這種問題。有對夫婦多年來爭吵不休,因為妻子希望丈夫多聽自己說的話。「拜託聽我說!」是她一直在試圖傳達的訊息。然而,丈夫卻老是在妻子說話的時候插嘴或糾正她。其實丈夫根本就沒有在聽,妻子話沒講完,他就自顧自地講起他所理解的事情經過。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一些在情感上需要被重視的事情,但對別人來說可能是小事。
以我為例,有些事情我會投注大量的情感,包括友情和愛情、渴望被人接納與融入社會,以及對家鄉的熱愛。我在談論這些事情的時候,內心充滿各種情緒,所以是我的心在說話,而不是腦袋。如果對方只聽到表面上的內容,便會漏掉大部分的訊息。
其實,我想要傳達的感受才是當中最重要的部分,光從理性為出發點去聆聽,只會淡化那些訊息,而整段對話就會失焦。
許多夫妻的溝通會出現障礙,便是因為雙方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比方說,有一位同性伴侶在諮商過程中開始哭泣,透過情緒來表達她的感受。但她的伴侶卻從理性的角度來回應,她不了解對方對某事所投注的情感有多深。
我喜歡請個案列出他們內心認為重要的事,然後再請他們互相討論這份清單。當他們能理解與尊重對方所看重的事,才有辦法真正地溝通。說話的人會有安全感和支持感,傾聽的人也能積極地在情感上有所回應。
至於那一對吵架吵了四年的夫妻,丈夫在聽完我的說明後,便懂得要去聆聽妻子真正的心聲。在個別治療期間,我教導他去傾聽妻子說話時背後所隱藏的情緒,並加以接受與認同,然後靜靜地等待,直到妻子需要聽他的意見。
這位丈夫從此成了高情商專家。因此,掌握情緒溝通的技巧,生活會變得比較輕鬆。
我已經以身作則了,請照我說的去做。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叛逆,是為了想長大:心理學教授的雙寶爸,解析青少年冷漠、敏感、易怒的底層邏輯》 ,時報出版,姜振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