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椎間盤突出治療、日常保養方法一次看 讓椎間盤不再「出軌」!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02月01日01: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
如果受到壓力導致椎間盤變形、移位或破裂,就會壓迫到附近的脊髓與脊神經,這就被稱為「椎間盤突出」,患者會依壓迫位置有不同表現。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椎問盤突出是常見的脊椎疾病,主要表現為背部或頸部的劇烈疼痛、肢體麻木、刺痛,甚至肌肉無力,當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周圍的神經時,症狀會變得特別明顯。恩主公醫院護理師甘喬籈說明的治療以及日常保養方法,幫助民眾讓椎間盤能回歸「正軌」。

什麼是「椎間盤突出」? 會造成哪些症狀?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脊椎由三十三塊脊椎骨組成,從頭骨下方延伸至尾骨,像軌道上每節車廂排列整齊的火車。甘喬籈護理師表示,脊椎既堅固又具有彈性,負荷著身體絕大部分的重量,主要功能包括「支撐身體」、「控制活動功能」和「保護神經組織」。

而椎間盤是連結一節節脊椎骨的柔軟組織,替椎體緩衝,甘喬籈護理師提到,如果受到壓力導致椎間盤變形、移位或破裂,就會壓迫到附近的脊髓與脊神經,這就被稱為「椎間盤突出」,患者會依壓迫位置有不同表現。

甘喬籈護理師表示,椎間盤突出可能會造成下背疼痛,而且會因噴嚏、咳嗽、彎腰加劇;疼痛輻射至腿足、小腿或大腿有抽搐痛,或患肢皮膚上發麻、感覺異常、下肢遲鈍,另外會減弱深部肌腱反射、坐骨神經痛、站立時骨盆傾斜、坐骨神經上深部觸診會感壓痛、受影響神經根皮節之客觀性感覺喪失,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狀。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7因素會增加椎間盤突出風險 8錯誤姿勢要注意

但為什麼會造成椎間盤突出呢?甘喬籈護理師指出,主要有以下因素:

  • 職業因素:經常搬重物,或是工作時姿勢不正確、長期反覆外力刺激等,都會加速椎間盤退化。
  • 退化性因素:好發於三十至四十歲以上,男性發病較女性高,約有80%的患者為男性,且以四十到六十歲為高發族群。
  • 先天因素:先天性腰椎發育不良或畸形的人,由於腰椎功能較常人弱,因此容易導致椎間盤突出。
  • 重量因素:體重過重或懷孕體重增加,導致腰椎壓力承受增大。
  • 姿勢因素:長期彎腰駝背,低頭頸椎前傾等姿勢不良。
  • 外力因素:車禍或摔倒突然的撞擊力。
  • 家族遺傳:若家人有椎間盤突出的問題,就可能是高風險族群。

在姿勢部分,甘喬籈護理師特別提醒,需注意以下錯誤姿勢可能會導致椎間盤突出風險增加: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 過度彎腰:過度彎腰可能導致腰椎間盤受壓,增加突出的風險。
  • 過度伸展:過度伸展或過度彎曲脊椎可能引起腰部不適。
  • 不正確的睡姿:不適合的睡姿或過軟的床墊,可能對腰椎造成壓力,增加椎間盤問題的風險。
  • 不正確的抬重方式:彎腰抬重物體時,若不正確地使用背部肌肉,可能導致腰部受傷。
  • 駝背彎腰:長時間彎腰或駝背姿勢可能對腰部造成壓力,尤其是在長時間使用電腦的情況下。
  • 蹺二郎腿:可能會導致腰背部疼痛、背部肌肉和韌帶受傷、骨盆傾斜,以及長短腿的問題。
  • 癱在椅子上:會使頸背部懸空,腰部塌陷的姿勢,對整個脊柱造成傷害。
  • 駝背盤腿:導致弓腰的姿勢,使上半身斜倚在桌上,肩膀承受過多的力量,容易引起肩膀和頸部的不適。

椎間盤突出如何治療? 日常保養該怎麼做?

目前椎間盤突出可以X光片、脊椎攝影、核磁共振攝影(MRI)、電腦斷層掃描(CT)等診斷。甘喬籈護理師表示,治療可簡單分為2大類:

  • 非手術治療:

適當休息、物理治療(如:電療法、熱療法、牽引、復健)、藥物治療(如:止痛藥、消炎藥)、注射治療(如:硬膜外類固醇注射)、中醫治療(如:中藥、針灸)。

  • 手術治療:可採取椎間盤切除術、椎間盤置換術。

另外甘喬籈護理師提醒,也要注意以下日常保養,養成良好的身體姿勢,維持適當體重及攝取足夠營養,才能預防椎間盤突出,當身體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尋求正確治療管道,聽從醫囑並養好日常生活習慣,才可避免椎間盤反覆「出軌」,讓它能回歸「正軌」,行駛在健康的道路上:

  • 適度運動:適當運動有助於增強腰部和核心肌肉,提高脊椎的穩定性,例如游泳、瑜伽和走路等。
  • 正確姿勢:行坐間保持良好姿勢有助於減輕脊椎壓力。
  • 控制體重:過重會增加脊椎的負擔,加速椎間盤退化。理想體重算法為男=(身高-80)X 0.7;女=(身高-70)X 0.6。
  • 適當休息:避免久坐或站立,適當休息有助於減輕脊椎的壓力。
  • 飲食均衡:攝取足夠的鈣和维生素D。

資料來源:恩主公醫訊第338期-椎間盤突出-讓「出軌」回歸「正軌」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諾羅病毒太猖狂!醫無奈:有噁心嘔吐…診所「直接發碗」
中天新聞網
16歲妹子手長小水泡以為汗疱疹 醫一驗驚「是二期梅毒」
中天新聞網
常放臭屁小心身體發出的警訊!!醫:最嚴重恐是大腸癌
中天新聞網
40歲女玩大胃王遊戲「肚子都是胃」 慘住院5天才消化完
中天新聞網
「這8種人」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慢性腎臟病! 醫教護腎守則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天冷易誘發「偏頭痛」!醫:疼痛頻率增 伴隨「3類症狀」要當心
台灣健康醫療網
愛吃又怕胖?中醫師教你四招聰明吃不發胖!
VOCO News
心房顫動治療新突破!「1技術」30分鐘改善心悸困擾
台灣健康醫療網
益生菌大揭密!有助調整體質的益生菌有哪些?7 挑選技巧教你挑對舒敏益生菌
Heho 健康(台灣)
北部低溫下探10度! 慢性病高危族群必做6點防寒措施
NOW健康(TW)
深度睡眠時大腦正在「大掃除」!研究:安眠藥可能干擾排毒過程
台灣健康醫療網
染諾羅一吃就吐?專家籲「先禁食」牛奶、生吐司先別碰
中天新聞網
「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 心理諮商前你該知道這些事
NOW健康(TW)
冬天來碗蘿蔔湯!料理要選對部位 湯品才能甘甜不苦澀
NOW健康(TW)
別小看肺癌家族史!他不抽菸仍罹肺癌…雙肺都有腫瘤
中天新聞網
不一定是青春痘!妙齡女「臉部泛紅、大爆痘」竟是玫瑰斑
中天新聞網
糖尿病會好嗎?血糖多久恢復正常?一篇告訴你控制糖尿病前期方法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