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人們會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大動肝火,假如不能及時控制自己的情緒,事態便會愈演愈烈,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後果,這種現象就被稱為「野馬效應」。
野馬效應
有時候,人們會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大動肝火,假如不能及時控制自己的情緒,事態便會愈演愈烈,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比如:在埋頭加班的某個夜晚,辦公室忽然斷電了,你的電腦自動關機,剛做好的企劃案由於來不及存檔,因此一個晚上的努力都白費了。此時,你沒有想著怎麼彌補,而是心情煩躁、生悶氣或打電話向朋友抱怨。這種現象就被稱為「野馬效應」。
在非洲大草原上,野馬經常會遇到一種吸血蝙蝠,牠們會在野馬的腿上吸血。吸血蝙蝠把野馬的血當作食物,無論野馬怎麼暴怒、狂奔,牠們依然堅持吸飽後才離開。因為拿這些「傢伙」沒辦法,因此,很多野馬都被活活折磨至死。
後來經研究發現,這些吸血蝙蝠吸走的血量其實非常少,對野馬來說不足以致命,真正導致野馬喪命的,是牠們被叮咬後的暴怒和狂奔。
換句話說,吸血蝙蝠僅是野馬死亡的誘因,而野馬被叮咬後產生的劇烈情緒反應,才是導致牠們死亡的直接原因。
心理學家經研究發現,一般人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處於情緒不佳的狀態。因此,人們常需要跟消極情緒博弈。也就是說,越喜歡計較小事的人越容易生氣。憤怒這種情緒,往往在大腦處於亢奮時出現。當憤怒演變為大動肝火後,我們的大腦就不能正常工作了。因為不想被憤怒這把火燒死,所以人們會選擇盡情的發洩,甚至嚴厲的指責別人。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氣死我了」這句話。因為被別人抱怨了一句或被陌生人不小心踩了一腳,有些人就會生氣。愛計較、愛生氣的人每天都在憤怒中度過,他們的血液裡似乎充滿了憤怒的因子。
你認識患有「路怒症」的司機嗎?在開車時,有的人會因為紅燈、塞車、被超車等事情,而忽然變得情緒惡劣、口出惡言。這就是典型的「路怒症」的表現。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說:「千萬別因為你的敵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燒死。」如果一個人因為別人的過失而生氣,那他無疑是在用別人的錯誤來自我折磨,最終受傷害的只有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會下意識的啟動自我補償心理機制:同一件事,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情有可原,發生在別人身上就不可饒恕。比如:我們走在路上,不小心碰了別人一下,就一笑而過;但假如是別人碰了我們一下,我們或許就會找對方理論。
事實上,這樣的小事在生活中很常見。我們如果試著不去計較,就會發現內耗少了,生活變得輕鬆了。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說:「紫羅蘭將香氣留在那踩扁它的腳踝上,這被稱為寬容。」
在日常生活中,發生不愉快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因此我們需要凡事想開點,不要對小事耿耿於懷,免得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凡事多一分諒解和寬容,這不是放過別人,而是放過自己。
「野馬效應」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外在事物並不能直接傷害我們,我們對這些事物持有的不良信念與態度,才會讓自己受到傷害。如果一個人不能控制情緒,那麼他就要做好因惡劣情緒造成惡劣後果的準備。
找到屬於自己的「樹洞」
我們每天都免不了跟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遇到的事也不可能都稱心如意。日復一日累積的情緒,就像水位一天天上漲的堤壩,假如不能有效宣洩,早晚有一天會決堤。因此,有什麼煩惱最好及時說出來。
心理學家認為,把心裡的煩惱說出來,是一種自我療癒的方法。其實,你不必太在意面子、害怕丟人,或覺得自己還沒可憐到需要被別人憐憫。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心裡也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傷痛。把煩惱說出來,並不意味著低人一等。
實際上,大部分聆聽者就算無法提供解決煩惱的辦法,也不會瞧不起我們。假如對方真的做出落井下石的事,那這樣的朋友不值得交。吐露一次心聲,看清一個朋友,也值得。因此,找個合適的時間,尋找合適的人,大膽的把煩惱說出來吧!
但在傾訴煩惱時,我們要注意一點──傾訴不等於一味的怨天尤人。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產生煩惱的責任都推卸到他人身上,例如:說人是非、道人長短、詆毀他人。否則,不僅會讓聽的人心生厭煩,也會讓自己的煩惱情緒越來越多。
傾訴的重點是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受到了怎麼樣的委屈、遭遇了什麼樣的困境、希望得到什麼樣的依靠和慰藉。
在訴說煩惱的過程中,我們也能以一位旁觀者的角度,從頭到尾再一次了解自己的煩惱。有些煩惱會產生,可能是因為我們小題大作、想得太多、遷怒於別人,或來自別人的無心之失。透過重新了解煩惱,我們會發現很多煩惱其實不值一提,完全沒必要耿耿於懷。最後,就能輕鬆擺脫煩惱的糾纏,不再心煩。
有一部老電影講述一位知名商人,他在生意上成績斐然,情感卻陷入低谷。他想找個人傾訴一下心中的煩惱,但他覺得周圍的人只對他的錢感興趣,全部不值得信任。
由於長時間把苦悶憋在心裡,這位大商人的性格越來越暴躁。甚至,他覺得自己再不說出來就要爆炸了。有一天晚上,他看著花園裡的一棵樹,覺得這棵樹肯定不會把自己的煩惱洩露出去。於是,他對著樹傾訴自己的煩惱。然後,心情終於放鬆了一些。
這件事並不荒誕。儘管我們可能不會對著樹傾訴,但我們有時候也會對著不會回應我們的事物聊天──年邁的父母想念異地兒女的時候,可能會拿起他們的照片自言自語;小朋友受了委屈,可能會對布娃娃或小貓、小狗說話;還有很多人將煩惱寫下來,透過文字來傾訴。這些做法都是在傾吐自己的煩惱,就算沒有得到回應,也可以療癒內心。
所以,跟誰訴說不是重點,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才是最重要的。心理學家發現,中國女性的平均壽命普遍比男性高三、四歲,除了男性在工作方面的壓力比較大等原因之外,可能也有一部分文化因素。很多男性從小被教育「男兒有淚不輕彈」,有苦、有累都要自己撐著,導致內心的壓力越積越大。大都是不善言辭的男性容易負面情緒超載,而時常絮絮叨叨的女性反而內耗很低。
因此,找到屬於自己的「樹洞」吧! 傾訴不僅可以解開心靈的束縛,讓內心深處被陽光照耀,還可以讓我們不再那麼孤獨。就算對方沒有回應,我們的情緒也得以宣洩。
本文摘自任性出版《沒有誰在折磨你,是你不放過自己》,未經授權,請勿擅自轉載。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書籍介紹
沒有誰在折磨你,是你不放過自己:1%的不快、不甘、不爽,總釀成我內心100%的折磨,這就是內耗──我得趁剛萌芽就掐死它
作者: 馬浩天
出版社:任性出版
出版日期:2024/10/29
作者簡介
馬浩天
暢銷書作家、心理學研究者。出版許多暢銷讀物,同時引進和翻譯許多國外作品,豐富了眾多讀者的精神世界,贏得大家的喜愛。他通曉人情世故,撰寫的文字精練而犀利,盡顯細微真實、人生百態。
代表作品有《一本書讀懂銷售心理學》、《微表情心理學》、《微反應心理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