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病人來不了,那就我們去!」 醫生告訴你居家醫療在做什麼?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4月16日04:08 • 發布於 04月16日04:08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淑宜 圖/陳德信攝
「病人來不了,那就我們去!」 醫生告訴你居家醫療在做什麼?

高齡海嘯來襲,居家醫療成為不便出門就醫長者的好選擇,依健保署統計,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台共有226個居家醫療照護團隊,累計照護8萬5,029個病患。居家醫療如何進行?

「醫院這個服務,讓我們做子女的能夠安心。」住在台南歸仁93歲的鄭阿嬤是台南奇美醫院居家醫療服務個案之一,育有3男2女,老三鄭先生說,醫師每次來都問得很詳細,也仔細為媽媽做各項檢查,「非常感謝當初醫院告訴我們有居家醫療這樣的服務。」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去年5月起媽媽開始居家回診,方便很多。」奇美醫院另一個居家醫療個案是住在新市的83歲郭媽媽,兒子郭先生表示,新市離奇美醫院不是很遠,但帶臥床又意識不清的媽媽去醫院回診,是很大的工程。

鄭阿嬤與郭媽媽都是不方便出門就醫的高齡病患,在醫院建議下選擇居家醫療,兩個家庭都肯定居家醫療這個照護模式。居家醫療流程「問診、檢查、開藥」跟到醫院門診差不多,但病家省下奔波之苦,醫護人員的診療則更細緻。

計程車是居家醫療醫護人員的交通工具,蔡岡廷與護理師搭乘計程車到鄭阿嬤家(左圖),兒子鄭先生帶他們進門,護理師拉的行李箱內,裝著居家醫療會用到的儀器及醫材(右圖)。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借助科技,出診前即掌握病人病情變化

農業社會醫師出診提一個醫師包就出門了,拜醫療進步之賜,現在居家醫療醫師出診,已有高科技儀器輔助看診,比如小小一台攜帶方便的行動超音波、測發炎指數的掌上型免疫定量分析儀。「評估病情變化比較快的病患,我們還會放遠距醫療相關設備在病人家裡,及時掌握異常。」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部長蔡岡廷說,家屬每一次幫病患量血壓、心跳、體溫等的數據即時上傳,醫師在醫院透過手機都看得到。

鄭阿嬤就屬於需要即時監控生理徵象變化的病患,過去因跌倒兩邊髖關節先後動過手術,影響行動能力,逐漸退化到無法行走只能坐輪椅,加上年事已高慢性病纏身,多半時間臥床。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蔡岡廷是鄭阿嬤的主治醫師,這天下午,他與護理師李宛芯搭計程車前往台南歸仁鄭宅。透過遠端設備,蔡岡廷上午已發現鄭奶奶輕微發燒、血壓偏高,抵達鄭宅後,立即再量測阿嬤的血壓、心跳、體溫,仍發燒及血壓偏高,「發燒表示體內發炎。」

護理師量測阿嬤各項生理徵象,中間為鄭阿嬤的女兒(左圖);拜科技之賜,病患每次量測生理徵象的數據,都會即時傳送,醫師及家屬都可在手機上立即查看(右圖)。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由於鄭阿嬤有肝膿瘍病史,蔡岡廷拿出超音波掃瞄鄭阿嬤胸腹,一邊掃瞄,一邊指著螢幕跟鄭阿嬤的兒子說:「肝臟這裡有個結節,上次(20天前)並沒有。」

蔡岡廷以行動超音波掃瞄鄭阿嬤胸腹,立即將掃瞄結果告知鄭先生。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護理師除了為阿嬤抽血準備帶回醫院檢驗,也拿出用一滴血就可驗發炎指數的工具,她在阿嬤手指扎針取血,滴在小巧的分析儀上,初步判斷阿嬤的確有發炎現象,蔡岡廷決定先開抗生素治療。

護理師在鄭阿嬤手指上扎針,用一滴血測發炎指數。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蔡岡廷也詢問家屬阿嬤尿液顏色,「臥床久了最容易發生3件事:肺部感染、泌尿道管理跟壓瘡,」蔡岡廷說,家屬將鄭阿嬤照顧得很好,沒有壓瘡,但是肺部跟泌尿道感染還是很容易發生,阿嬤因臥床時間久,前些天引發肺炎影響吞嚥能力,無法自行進食,那時改用鼻胃管餵食,但恢復進食能力拔掉鼻胃管是醫師與家屬共同的期望與目標,在肺功能改善後,蔡岡廷即請醫院的職能治療師到鄭家對鄭阿嬤進行吞嚥訓練。蔡岡廷詢問家屬鄭阿嬤近來食慾、食量,以及吞嚥訓練的情況,肯定阿嬤的努力,也為阿嬤加油,「持續訓練就對了。」

診察告一段落後,如同在醫院看診一樣,到了最後開藥與批價的環節,蔡岡廷把阿嬤的健保卡插入讀卡機,在筆電上快速打字,以攜帶型印表機印出鄭阿嬤的處方箋及批價單,結束這次的居家醫療。

居家醫療,病人醫療費省很大

居家醫療不但為病患家屬省下帶老人家就醫的時間心力,也實質省下大筆醫療費用。鄭先生說,以前媽媽住院動輒10、20天,「我們都給媽媽住單人房,出院結帳都十幾萬起跳,比住大飯店還貴。」居家醫療病人住家裡,沒有住院費用,只要支付醫護人員的計程車資跟診察費用,「今天付了1,260元,其中1,200元是計程車錢,看診費用只要260元。」

蔡岡廷在旁說明,健保給付居家醫療醫護人員的費用,跟醫院門診一樣,「健保就當我到病人家看門診。」但醫師在醫院一個門診可以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病患,居家醫療一天能訪視病患為個位數,光是交通就花去不少時間,像奇美醫院到鄭阿嬤家,計程車要開約40分鐘。

慢性病患、行動不便者也可以居家醫療

在蔡岡廷為鄭阿嬤看診同時,郭奶奶的主治醫師謝佳真也跟護理師到台南新市郭家為郭媽媽看診。跟郭先生詢問母親近來情況後,謝佳真循例開3個月的慢性病處方箋,家屬可就近在社區藥局領藥。郭先生說,醫師3個月來1次,護理師則每個月定時到家裡為媽媽更換鼻胃管跟尿管。

講到媽媽的病情,郭先生語氣沉重,「媽媽原本身體健康、行動能力強,獨居的她樂當志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好,」但前年11月8日,媽媽突然在自家門口倒下,緊急送往奇美醫院,發現是腦動脈瘤破裂。

在奇美醫師住院將近兩個月,沒有醒過來,醫師評估進步空間有限,建議採居家醫療。郭先生火速把家裡整建為無障礙空間,並為媽媽購置電動床等輔具後,把媽媽接回家照顧。雖然有時還是要回奇美醫院做檢查,「但醫師可以來家裡就方便很多,」郭先生說,不然跑一趟醫院回診,折騰病人也折騰家屬。

居家醫療的病患多久見到醫師一次?「視病人的病況決定。」蔡岡廷說,1個月1次、1個月2次都有,他平均3個星期看1次鄭奶奶。現在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可3個月回診1次,領取慢性病處方箋,「居家醫療也可以,」如果醫師評估病人病情已經不會有變化,醫療團隊也協助家屬解決照顧上的問題,就可以3個月出診1次,主要是開慢性病處方箋,郭媽媽即是如此。

居家醫療的患者,病情發生變化時怎麼辦?

居家醫療團隊通常在這次出診時就跟家屬約好下一次到宅時間,但病人出現緊急狀況時怎麼辦?

「家屬都有我們的電話或LINE,可以馬上聯絡我們,」蔡岡廷說,醫師如果走得開會跑一趟,「但如果評估病人的情況無法在家裡處置,比如身體徵象極不穩定,還是要回醫院去,」因為病人可能待會就需要插管進加護病房觀察。而且一些更重型的裝備如斷層掃描、核磁共振,一定要回醫院才有辦法進行檢查。

蔡岡廷強調,居家醫療適用病情穩定的病人,但病情會變化,當病人的情況變成重症時,居家醫療無法取代醫院,必須由「居家」調整成「到院」,基於這個需求,衛福部預告今年將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計劃,讓這些原本必須到院的病人,有機會繼續留在家接受治療。

「別人不做的我們做」主動提供病患居家醫療選項

奇美醫院居家醫療團隊目前照護1,600個個案,人數全台數一數二的多。蔡岡廷說,這是秉持奇美醫院創辦人許文龍董事長說的「別人不做的,我們就要做。」南部不像北部就醫非常方便,台南幅員大,很多老人家出門一趟到醫院看醫師非常不容易,居家醫療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因此奇美醫院雖是醫學中心,仍願意為居家醫療投注大量資源。

目前居家醫療在台灣還不為大眾熟悉,很多人不曉得有這樣的醫療選項,因此奇美醫院主動出擊。

「出院的病人我們都會掛回診,但當我們發現出院的病人行動不方便,詢問得知病人回家後不可能再來醫院,你給他掛回診不是很奇怪?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詢問有沒有需要醫師去家裡?」蔡岡廷說,另一種情況是病人門診總是不到,都是家屬來請醫師開藥,我們也會去了解病人就醫是否有困難,如果是,「那就我們去好了。」通常病人或家屬都很驚訝,「可以這樣子?」

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目前有21位醫師,除了平日醫院的門診,幾乎全數投入居家醫療。除了家醫科醫師,其他科別包括神經科、內科,甚至急診,也都有醫師加入居家醫療的陣容,「目前參與居家醫療的醫師大約50人,護理師約有30人。」蔡岡廷說,但有的醫師可能一、兩個禮拜才出去1次,護理師則是全職。

蔡岡廷每週召開居家醫療跨領域討論會,針對如何協助情況複雜的居家醫療個案集思廣益。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為複雜個案召開跨領域討論會

居家醫療出診基本人力為1位醫師及1位護理師,「如果病患有其他需求,我們會根據他的需求請相關專業的同事一起去。有時需要物理治療師、營養師,有時需要專科醫師。」蔡岡廷說,像中風病人需要開失智症相關藥物,但依規定只有神經科醫師能開藥,我們就會邀請神經科醫師前去會診開藥。

「我的概念是要治療一個病人,不是只有醫師去看診開藥,而是要運用醫院不同資源來幫助病患。」身為居家醫療團隊總負責人,蔡岡廷固定在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四的中午,召開居家醫療跨領域討論會,針對現在居家醫療團隊照顧的病人中,情況最複雜、最需要不同科別醫事人員協助的個案,大家一起討論怎麼幫助病人。

居家醫療是一條辛苦的路,然而,蔡岡廷和團隊成員甘之如飴。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正妹「懸空尿尿」仍泌尿道感染!醫一看驚呆「膀胱都是細菌」
中天新聞網
周潤發跑步「大腿冒2腫包」網友嚇呆!醫揭「3可能」:不用太擔心
中天新聞網
沈默的健康威脅 探索高血壓背後潛在風險與管理
台灣健康醫療網
消委會驅蚊劑丨含DEET驅蚊劑保護力最強!真人測試:一產品成分「吸蚊」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1份水果」到底是多少?荔枝、葡萄、櫻桃可以吃幾顆?
康健雜誌
免疫系統出事會攻擊身體!長紅疹、斑點未必只係皮膚病|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珮珊
新城健康+
63歲周華健「重摔倒地」!長者跌倒骨折2大類如何治療?
am730
大姨媽沒來「愛愛通一下」隔天乖乖報到!婦科醫:受到荷爾蒙影響
中天新聞網
毛小孩吐舌頭超萌!貓、狗意義不同 幾種情況是生病了
NOW健康(TW)
顧婕罹腸癌2期癌細胞擴散!「10大警訊」別輕忽 多數人確診已晚期
中天新聞網
消委會BB衫丨實測30款BB衫安全性,消委會:逾半潛藏「纏頸窒息」風險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藥單上印「媽媽是婊子」 部基遭罰6萬!衛生局:未改善最重停業處分
中天新聞網
「10因素」恐致慢性腎臟病!水喝不夠當心 不少人已經末期卻不自知 
台灣健康醫療網
「30種植物挑戰」是什麼?拋掉一天五份蔬果舊觀念,歐美正在瘋的最新養生法,吃一週腸胃更健康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小孩太調皮,會不會是「過動症」?精神科醫師解析ADHD:「這8大症狀」出現4項,快去看醫生
良醫健康網
睡眠呼吸中止症!打鼾手術沒效 進階上呼吸道重建解救
NOW健康(TW)
默沙東藥廠以13億美元收購禮籃動保水產事業部門,強化全球水產事業地位
寵物健康醫療網
母失智後,每當我幫她洗澡,就哭喊:我很乖不要打我!最好失智照護,是了解她的過去
幸福熟齡(台灣)
端午前劇烈溫差,當心腦中「不定時炸彈」!醫:動脈瘤破裂致死率飆3成,7族群應提防
幸福熟齡(台灣)
預防失智症,40歲就要開始!「抽菸、三高、肥胖」都可能導致失智…改善大腦健康就做3件事
幸福熟齡(台灣)
6旬婦「腳底痣」越長越大!省錢擦藥整塊爛掉 竟罹「最惡癌症」
中天新聞網
「身體3狀況」是骨鬆警訊!腰痠背痛入列 醫急籲:65歲女性必做骨密檢測
台灣健康醫療網
生人勿近!台灣藍鵲育雛期會攻擊人 民眾若反擊恐挨罰
NOW健康(TW)
聽信朋友「花40萬吃保健食品」!中年男不按時服藥...左側癱瘓中風險喪命
中天新聞網
【WH專家說】想要牙齒健康該怎麼吃?營養師曝這4類NG食物傷牙!只要減少3習慣、多吃這食物就能輕鬆擁有保護牙齒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靠深偽仿聲與亡夫續前緣 「AI觀落陰」究竟是利是弊?
台灣健康醫療網
兩大砲將卸任!薛瑞元笑嘆「衛福部永無寧日」!王必勝喊:未來只PO吃喝玩樂
中天新聞網
《小麥的健康筆記》成功抗癌關鍵曝光 名醫陳季匡華公開1招讓癌細胞乖乖就範
中天新聞網
侵襲性腦脊髓膜炎是什麼?侵襲性腦脊髓膜炎具備3難特質,一次了解症狀&預防方式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第二代標靶問世 美國癌症治療指引出現「這變化」!
台灣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