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以為落枕疼痛2週未改善!原來頸椎病作怪 這1型最常見

NOW健康(TW)
更新於 2024年04月22日05:50 • 發布於 2024年04月22日05:31 • 林郁敏 報導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長時間久坐工作及使用3C產品是現代人生活的常態,容易忽略維持良好姿勢,進而引發頸椎問題。對此,佑德中醫診所院長張賜興表示,姿勢不良、生活習慣不佳和作息不規律,都有可能引發頸椎問題,最常見的就是落枕、脖子痠痛、肩頸僵硬等問題,較嚴重時可能導致椎間盤突出、骨刺增生,甚至被西醫師診斷需要接受開刀治療。

頸椎問題以頸型頸椎病最常見 醫揭不同類型與症狀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張賜興醫師進一步解釋,頸椎病問題大致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及混合型頸椎病等類型。其中,頸型頸椎病最為常見,主要由頸椎椎間關節、關節囊、韌帶、肌肉、肌腱及肌筋膜等受到過度刺激導致發炎症狀。常表現為脖子痠痛、肩背疼痛和肩頸僵硬,甚至牽延到後腦部及上背部等不適症狀。

而頸型頸椎病又可細分為肌肉型和關節型,前者如落枕,休息幾天或打肌肉鬆弛劑就會好;後者是頸椎間關節小錯位所造成,則需要經過中醫傷科治療後逐漸好轉。其次,也屬於較為常見的是神經根型,會產生椎間盤退化、骨刺增生等問題,常導致頭、頸、肩、背、手臂、手指麻木或疼痛。

而椎動脈型則常與頸椎基底動脈供血異常有關,椎基底動脈負責大腦後5分之2的血液供應,因此椎動脈在頸椎病變時造成的血流循環障礙,會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容易造成頭痛、眩暈、猝倒、視力障礙、耳鳴等症狀。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另外,交感神經型則是頸椎壓迫交感神經節,頸部交感神經節發出的節後纖維分布廣,故症狀表現會繁雜多樣,包括上半部軀幹、頭部、上肢及臉部五官和內臟,頸部交感神經所分布的區域均受影響,最常見引發胸悶和心悸症狀。

至於,脊椎型則是與椎管狹窄有關,脊椎受到壓迫而有下半身麻木和無力現象,常伴有大小便障礙等,最容易被誤診。此外,還有混和兩種以上類型的混和型頸椎問題,可能因為多種因素而引發,例如,長期保持相同姿勢、久坐、熬夜及作息不良,老化與外力造成等。

中醫治療方法包含內服外用 針對不同類型對症下藥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張賜興醫師指出,中醫治療方法包括內服中藥、針灸、傷科推拿、拔罐、小針刀和外貼膏藥等,另外還有特別以中藥材製成的藥洗,對於頸椎病型跟神經根型皆適用,能有效放鬆頸部肌肉緊繃和神經壓迫,減輕疼痛感。

張賜興醫師說明,對於輕症者,會先採用內服中藥,視情況搭配針灸、推拿、拔罐或是藥洗,藉此改善氣血循環、疏經活血,緩和緊繃不適感,通常可在1、2個月內治癒;症狀較嚴重者,譬如被西醫師必須開刀治療的患者,則可用小針刀和外貼膏藥來治療,但須耐心治療3個月到半年,便會逐漸痊癒而無需開刀。不同類型的頸椎問題可配合不同的治療方式。

以為落枕打肌肉鬆弛劑疼痛未改善 經診斷為頸椎病

張賜興醫師分享,有名31歲患者因為長期夜間工作、久坐、使用3C產品頻繁,自覺落枕後幾天沒有好,打了肌肉鬆弛劑1、2周仍持續疼痛,經診斷發現,患者有肩頸痠痛、身體發熱、面紅等症狀,中醫觀點認為是肝腎不足,加上患者又有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和鼻子過敏,即氣血瘀滯。

此外,患者的睡眠時間不規律、熬夜則是引起頸椎病的最大成因,且肌肉緊繃、關節有錯位、骨刺增生造成神經根壓迫。治療當下先用藥洗減輕肌肉和神經疼痛感,再經過1、2個月治療即痊癒。

張賜興醫師提醒,若出現頸椎問題的不適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避免出現更嚴重的退化或變形,日常生活中須保持正確的坐姿、適度活動,避免過度使用3C產品,盡量不要熬夜或作息不規律,應多休息,飲食方面避免油炸類食物,多攝取滋潤型食物如黑色、紅色和紫色的新鮮蔬果,以維護頸椎健康。

# 首圖來源/Freepik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開心果益處|食開心果真的會變開心?5種好處大公開!即睇如何食用最健康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3種錯誤的站姿害你腿變形?物理治療師給妳3種美腿訓練法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營養秘訣】患癌不是絕望!積極從飲食開始改變 教你補充關鍵抗頑營養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久坐上班族「肩頸痠痛」?物理治療師給你6招矯正你錯誤姿勢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健康指標】體重、BMI已過時!你認識VO2 Max最新健康指標嗎?
高燒 Gofever
6旬翁肝癌轉移壓迫頸椎險癱瘓 醫:癌友務必定期追蹤
NOW健康(TW)
台灣酒精不耐症比例世界第一!專家:喝酒易臉紅「罹癌風險達70倍」
Heho 健康(台灣)
大量飛蚊、閃光別忽視!「這些視覺異常」快去看眼科 恐是視網膜剝離
台灣健康醫療網
從疼痛到保膝!吳家麟醫師解析退化性關節炎分期與治療一次看
Heho 健康(台灣)
兒青「精神疾病」盛行率高達32.3% 「網路霸凌」成新興挑戰!
台灣健康醫療網
原來癌症會遺傳?認識基因檢測守護全家健康!
良醫健康網
疾病新概念「CKM症候群」! 心血管、腎、代謝問題息息相關
台灣健康醫療網
譚敦慈:不吃油恐加速老化 自製蒜油、辣油健康又美味
中天新聞網
晚期肺癌也能活得久、活得好?!專家籲:掌握初確診治療關鍵
Heho 健康(台灣)
兒童近視管理是長期抗戰!家長應與醫師配合才能協助孩子做好近視防控
台灣健康醫療網
孩子血脂超標怎麼辦? 3 方面著手改善生活型態
Heho 健康(台灣)
台灣 200 萬人有偏頭痛!3 症狀中 2 項注意 「頭痛日記」助評估
Heho 健康(台灣)
高燒、咳不停恐是「黴漿菌」感染!醫揭常見5症狀
VOCO News
戴隱形眼鏡下水,最嚴重恐失明?多1步驟防發炎
康健雜誌
運動前該不該吃?空腹更燃脂?減重名醫曝補對2類食物更有效
康健雜誌
14歲前喝酒依賴性會更高!調查曝不少國中生偷喝 逾4成飲酒是「這原因」
台灣健康醫療網
愛要及時!毒理學家招名威來不及對媽媽說
Heho 健康(台灣)
腸病毒疫情反常!疾管署分析可能有2原因 預估6月中才會進入流行期
台灣健康醫療網
膠原蛋白可以修復軟骨?原來唔係隻隻都有效 即睇邊款真正抵達關節痛點?!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孕期怎麼補更安心?葉酸+益菌助維持腸道健康與營養平衡
台灣健康醫療網
二十初年輕男氣喘拖到插管! 醫警告「這3件事」沒做到後果很嚴重
台灣健康醫療網
女性尿失禁影響生活品質 但不到 3 成患者就醫 醫師:治療不難,成功率高
Heho 健康(台灣)
研究:中年+5大因子增心臟病風險 吸菸、高血壓都上榜!但及時改善仍有望延壽
台灣健康醫療網
營養不足可影響癌症治療!醫揭「提升免疫力」重要性 資深癌友親授心法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中年男感冒咳嗽半年未癒? 醫:其實是「氣喘」導致!
台灣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