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失了肌肉也沒瘦下來,用錯減肥法小心「肌少症肥胖」上身!5問題自我評估,這樣吃、這樣動增肌又減脂!

良醫健康網
發布於 2023年08月25日01:00 • 吳孟瑤整理
有些人看似肥胖,實際上卻也是肌少症

知名作家吳淡如過去曾在臉書分享經驗,有次使用體脂計時,發現自己的體脂率竟然高達34%!她驚訝表示,自己的BMI不到22,而且幾乎每天都運動,原本一直認為自己不太胖,看到機器上的數字時,甚至懷疑是機器壞掉,還換了一台重新測量。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後來向專業營養師諮詢,才了解原來自己的內臟一直都被脂肪「眾星拱月」,雖然看起來不胖,但體脂肪卻超標。有醫師指出這可能是「肌少症肥胖」,除了需注意過高的脂肪,肌肉量太少也是嚴重問題!醫師提醒,體重下降的同時需監控肌肉流失了多少,還要注意飲食的蛋白質比例。

隨著年齡增長或其他病因,可能導致肌肉質量減少而發生「肌少症」,多數肌少症的患者會出現體重下降、腿圍變細的情形。但你知道嗎?有些人看似肥胖,實際上卻也是肌少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任楊蕙黛表示,這是因為肌肉萎縮,取而代之的是脂肪組織堆積,因而形成所謂的「肌少症肥胖」。

到底「肌少症肥胖」的成因是什麼?如何判斷?患者容易出現哪些問題?該如何改善?一文解答!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什麼是肌少症肥胖?

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訊,「肌少症肥胖」顧名思義包含了「肌肉質量減少」與「肥胖」。一般人的肌肉量自青春期開始增加,30歲左右達到高峰,之後便逐年下降;50歲之後更是以每年1∼2%的速率在流失。肌肉量減少理應讓人看起來消瘦,但肥胖伴隨的脂肪囤積填充了原本的空間,導致看似中等身材,卻是內臟脂肪量高、體脂率超標的「隱性肥胖」。

根據台大醫院的衛教資料,隨著年紀的增長,即使體重不變,身體組成也會逐漸的改變,大致來說,脂肪比率會增加,這些脂肪主要堆積在肌肉組織間、腹部臟層以及器官上,肌肉組織減少,肌肉的品質(肌纖維大小及數量減少、肌蛋白的合成降低以及粒線體的功能退化)也會下降,整體的效應造成瘦肉質量(非脂肪質量)減少(稱為肌少症)。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這樣的身體組成改變,加上肥胖的盛行率上升,可以利用「肌肉減少與否」及「肥胖與否」兩兩配對,分成正常、單純肥胖、單純肌少、肌少症肥胖4種表型。「肌少症肥胖」這個新名詞的誕生,代表肥胖和肌少症在老年人身上會加強彼此的效應,進而造成老人的行動變差、易跌倒、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增加、罹病率甚至死亡率的增加,是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

肌肉量不變 肌肉量減少 脂肪量不變 正常 單純肌少 脂肪量增加 單純肥胖

肌少症肥胖

為什麼會有肌少症肥胖?

目前推論是由於上述所提及年齡造成肌肉質和量的減少,造成老年人活動量下降、能量耗損減少,因此體重逐漸以脂肪堆積在腹部臟層及器官的方式增加;另一方面,腹部臟層的脂肪,會釋放許多發炎物質,這些發炎物質會影響許多內分泌的平衡,回過頭來使得肌肉持續流失,造成一個惡性循環。

如何自我評估是否有肌少症肥胖?

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訊,由於肌肉量下降會影響肌力、肌耐力與體能表現,我們可以依據下方的量表進行基礎評估,若總分超過「4分」,即初步懷疑為肌少症;後續則可以進行握力測試、體能測試進一步診斷。

身體質量指數(BMI)雖然可以很簡單的從身高、體重來評估肥胖,但更理想的方式是再搭配體脂機,或更精確的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一般只在醫院有儀器可測量)來評估身體組成。體脂肪在不同性別、年齡也會有不同的標準。

肌少症肥胖帶來的3危機

肌少型肥胖不只發生在老人身上,不少年輕人如節食減肥的女性也是高危險群,為了瘦下來,只靠飲食控制但不運動,從體重機上的數字看起來瘦了,但其實瘦了肌肉、多了脂肪。肌少症肥胖可能帶來哪些問題?

危機一: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慢性發炎、荷爾蒙異常及氧化壓力,使得肌少症肥胖和心血管疾病關聯深。發表在《營養、健康與老化期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and Aging)》發現,相較於只有肥胖或只有肌少的人,肌少症肥胖的人會升高23%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危機二:糖尿病風險升高
同樣以「美國國立健康營養調查」的資料為基礎,分析1萬4千多名成人,肌少症肥胖的人有比較高的風險發生胰島素阻抗及血糖異常,導致葡萄糖在血液裡流竄。

危機三:失能高危險群
美國路易斯威爾大學流行病學與人類健康系教授保嘉拿(Richard N Baumgartner)與同事以新墨西哥老年健康調查(New Mexico Elder Health Survey)的資料,進行為期8年的世代研究發現,肌少症肥胖相較於肥胖、肌少或一般人,失能的風險是2~3倍。

肌少症因為肌肉質量、肌力下降,影響身體功能。肌少症的人也容易跌倒,但是肌少症肥胖更加嚴重,如同小車載重物,因為重心不穩,體重帶給下肢關節壓力更大,導致步行速度更慢、難上下樓梯,以及步行時足關節活動度小。

另一個發表在發表在《美國老年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的研究,則以美國國立健康營養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為基礎的研究,同樣發現相較於其他年齡層,更年期後肌少症肥胖的女性,跌倒風險最高。

正確飲食+運動對策,增肌又減脂!

1.多吃原型食物
盡量吃接近食材原本樣貌、未經加工、不含額外添加物的食物,相較於加工食品更能穩定血糖、降低血脂肪。

2.攝取足夠蛋白質
建議依據體重攝取1.2∼1.5g/kg的蛋白質。攝取蛋白質能增加肌肉量、提升飲食的飽足感、穩定餐後血糖,將蛋白質的補充平均分配於三餐最有效!研究也發現白胺酸(一種胺基酸)特別能促進肌肉合成,平時可以多攝取富含白胺酸的食物,例如:黃豆製品(豆腐、豆漿、豆乾)、豬肉、起司、雞肉、牛肉、魚類,或補充乳清蛋白粉。需注意的是,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反而需要限制蛋白質的攝取,建議先諮詢營養師和醫師。

3.改吃抗性澱粉
抗性澱粉較不容易被小腸吸收,因此能減少血糖的波動。抗性澱粉含量較高的食材包含地瓜、糙米、豌豆、香蕉、燕麥等。秘訣是放涼之後再吃,不要煮太久、太爛。

4.注意隱藏熱量
含糖飲料、醬料(沙茶醬、凱薩醬、千島醬、烤肉醬、美乃滋、辣油、各式果醬、花生醬、煉乳、芝麻醬等)、酥皮類鹹食、甜食、加工食品(香腸、貢丸、肉排、培根、百頁豆腐、豆皮、果乾、果汁),以上這些食物有些可能看起來份量不多,但其實都含有不少熱量,一不小心就會讓人增胖!

5.補充維生素D
維生素D能幫助肌肉蛋白質合成、維持肌耐力、促進骨鈣吸收。平時可以透過適度的日曬、食物(鯖魚、香菇、鮭魚、黑木耳、鮪魚、蛋黃、豆漿食物)及保健食品來獲得維生素D。

不同的運動類型,對於肌少症肥胖症也有不同好處:

1.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能強化肌耐力、維持基礎代謝率。
2.阻抗運動:如彈力帶、毛巾操、爬樓梯、舉啞鈴等,能增加肌肉合成、提升肌力。
3.太極拳、瑜伽:能增強身體的平衡能力、緩解緊張焦慮,增加身體柔軟度。

最後特別提醒,並非光靠減肥就能改善肌少症肥胖,甚至可能更糟。因為若以飲食控制的方式減肥,隨著體重下降,遺憾的是肌肉同樣會流失,讓肌少症雪上加霜。日本「高齡者肥胖症診療指南」提醒,高齡者減肥時,要謹慎設定降低熱量數,並充分攝取蛋白質,同時進行肌力訓練,才是最安全的作法。

負責編輯:吳孟瑤
核稿編輯:陳宛欣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日本A型流感大流行!赴日恐遇9連休難就醫,必備3類藥救急
康健雜誌
自帶透亮水煮蛋肌的秘密!韓星都在瘋打的水光療程是什麼?
台灣健康醫療網
【啤一啤】年尾聚餐多幾杯落肚 低酒精啤酒真的較健康?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吃壯陽藥也沒用!醫曝:天氣冷很多人「小弟弟」不給力
中天新聞網
翁腹瀉「廁所待2小時」家人破門已OHCA 急送醫仍不治
中天新聞網
超強冷氣團發威!全台「3天112人」心臟驟停送醫
中天新聞網
陳菊「腎臟有腫瘤」出院前一天腦中風 高醫:目前健康狀況穩定
中天新聞網
久咳不癒,原來要「吃糖」才會好!菊花茶、麥芽糖...中醫師的6大私藏「治咳」秘招一次公開
良醫健康網
糖尿病友秋冬血糖波動大? 醫:運動減少更要嚴控飲食
NOW健康(TW)
陳菊腦血管阻塞! 醫示警:嗜睡、頭暈都是警訊
中天新聞網
氣溫降胸悶胸痛是心臟病? 中醫教你緩解心肺功能不適
NOW健康(TW)
癌症年輕化! 明年起放寬4癌篩檢補助、下修年齡門檻
NOW健康(TW)
「健保雲端系統」運用近9成! 改版智慧照護更優化
台灣健康醫療網
怕老了大腦退化? 研究:多吃1食物認知障礙風險較低
NOW健康(TW)
陳菊驚傳「身體狀況欠佳」!監察院證實:在高醫接受治療
中天新聞網
月經不規律別輕忽!恐增心臟病、糖尿病、癌症風險
康健雜誌
牙齒短、笑起來不好看? 醫推「1治療」增自信還能改善牙問題
台灣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