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熱到爆,偶一不慎很容易曬傷。坊間有很多關於處理曬傷的傳聞,如塗蘆薈、牙膏、剃鬍泡泡,究竟有沒有用?平日應如何防曬來避免曬傷?
台灣衛生福利部食藥署表示,曬傷是陽光中的紫外線破壞皮膚細胞,引發一連串發炎反應造成的。曬傷是灼傷的一種,一般皮膚發紅屬於一級曬傷,較嚴重起水泡則是傷到真皮層的二級曬傷。
蘆薈可以抗發炎、抗菌,還有保濕效果。塗蘆薈凝膠可以舒緩輕度曬傷的疼痛。但若是比較嚴重的二級曬傷,應避免水泡破裂感染,不適合使用蘆薈產品。未經加工的蘆薈汁液並不建議直接塗在曬傷的皮膚上,應選購經過滅菌且不含香精色素成分的單純蘆薈產品,以免刺激皮膚。
坊間又有傳皮膚曬傷時,可以靠塗牙膏或刮鬍泡泡,但食藥署表示,這未經醫學證實。塗牙膏、剃鬍泡泡可能會有短暫涼爽的舒適感,但無法幫助曬傷肌膚復原,使用偏方更可能產生其他皮膚問題。
在炎炎夏日,又想與陽光玩遊戲,應如何防曬及曬傷時如何處理?
1. 避免日曬: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間是陽光最強的時段,盡量避免外出,在戶外盡量待在陰涼處。
2. 著防曬衣物:穿著深色、長袖、布料緊密的衣物防曬效果較佳,如有大量日間戶外活動,可選購UPF(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標示值大於30的防曬衣物,或可於洗衣服時使用紫外線吸附劑(UV absorber),加強衣物的防曬效果。
3. 使用防曬產品
(1) 產品種類: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指防曬產品能延長皮膚被UVB曬紅時間的倍數,一般日常防曬建議選擇SPF 15以上的產品,日間戶外活動則建議選擇SPF 30以上的產品;UVA防護效果的指標則有非常多種,如使用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標示,PA後的「+」號越多,延緩UVA造成曬黑的時間越長。
(2) 使用方法:防曬產品應在曬太陽前,提早15分鐘塗在所有外露的皮膚,包括耳朵,並要塗抹足量,並應每隔2至3小時用毛巾擦拭過肌膚後再補擦塗。游泳、出汗會使防曬成份減少,應擦乾皮膚後再重新塗抹。防蚊液中的敵避(DEET)成份會降低防曬效果,如同時使用,應先塗防曬產品,15分鐘後再使用防蚊液。
4. 其他防曬裝備:如闊邊帽、太陽眼鏡等。
曬傷有哪些症狀?
輕度曬傷症狀包括皮膚泛紅疼痛、出現紅腫或水泡、輕微頭痛和發燒,症狀不會立刻出現,通常在曝曬後4小時才開始漸漸出現。曬傷的疼痛通常在曬後第6小時到第2天間最為劇烈。整體症狀約在2至3天後情況最嚴重,通常能在3至5天後逐漸恢復。
嚴重的曬傷症狀通常都是大面積的嚴重曬傷造成,因為皮膚表面受損,可能有脫水風險,及可能有頭痛、噁心嘔吐、高燒、暈眩、冷顫等症狀。
怎麼治療曬傷?
曬傷後要避免繼續曝曬及過分刺激,如果曬傷部位出現水泡,不要刺破以免增加感染風險、影響癒合。若曬傷面積過大,或出現其他噁心、嘔吐、高燒等合併症狀,應立即求醫。已經曬傷的皮膚組織沒有快速有效的治療方式,但以下處理方法能減緩曬傷症狀:
1. 局部冰敷、塗抹含燕麥膠或蘆薈的曬後產品舒緩疼痛感
2. 口服阿斯匹靈、乙醯胺酚等非類固醇止痛藥,減少頭痛、發燒、曬傷部位疼痛,不建議口服固醇類藥物
3. 曬傷部位可塗抹含低劑量類固醇的軟膏(0.5至1% hydrocortisone),減緩腫脹和燒灼感。
因應曬傷或需塗藥或服藥,所以最好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的意見。
原文刊登於活好的So Fit So Good
記得同時留意我們的Facebook、Instagram & Youtube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