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動物園的一群猴子之中,金之助做了老大五年,從來沒有其他猴子敢在金之助面前經過,但最近另一隻猴子一休開始若無其事地在金之助面前行過。以為一休會做新老大的猴子們,開始不和金之助打招呼。「他們即將要換老大了!」高橋一生為此興奮了多天,頻頻走進動物園觀察。高橋一生在日劇《我們是奇蹟產生的》飾演動物行為學大學講師相河一輝,他喜歡大自然所有生物,因個性專注,令其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小確幸。在香港,甚少聽到動物行為學,究竟這是什麼學科?城大太平道動物診所獸醫胡詠雯(Eugenie)解釋:「動物行為學(Ethology)是研究動物在野外行為的科目,所有動物都會研究,理解動物本能行為背後的原因。」
族群中,誰是老大?
「劇中猴子的例子代表了動物界的社會階級(social hierarchy),有些動物的族群中會分成老大、老二、老三,由牠們維持秩序。直至有事情改變,例如是有新人加入去挑戰老大,造成名次上的改變。不只靈長類動物,連雀仔或魚都存在社會階級」。她舉例,有些魚例如小丑魚,整個族群全是男性,唯獨一條是女性,女性成為該族群的領袖,但當這一條雌魚被抽走或死掉,之後就由另一條雄魚取締,改變性別為雌魚,擔當領袖。記者嘖嘖稱奇,Eugenie表示:「真的!有些魚天生有兩性器官,可以從生理上由男性變成女性,動物行為學是不是很有趣?」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Eugenie,原本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修讀生物學,途中修讀了一些動物行為學科目,因而萌生當獸醫的念頭,於是轉往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修讀獸醫課程,尤其喜愛動物行為學科目。「以前有想過做動物行為學家!但家人在香港,所以二○一二年回到香港,並加入太平道寵物診所做獸醫,一做六年。」她提到達爾文是最早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家之一,動物行為學屬於生態學,而非醫學,主要研究動物溝通、社交、學習、繁殖行為等。
奧妙的生存本能
動物行為學是訴說着一個個動物生存本能的有趣故事。在湖泊旁邊,一隻灰雁安坐巢中,突然巢中一隻蛋掉了下來,灰雁用頭把蛋頂回巢中,即使蛋已滑走或被換成網球,牠仍不斷重複將蛋推回巢中,「這叫fixed action pattern,形容動物一些一旦開始了就停不下來的動作。亦有一種雀仔,只要等雀媽媽回到雀巢,雀BB就會啄媽媽嘴下紅色點點,媽媽就會把食物吐出來給BB享用,這種雀仔天生見到紅色點點就會不停啄,亦是一開始就停不下來的動作」。
動物行為學中另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名為Hawk/goose effect,「goose是種無殺傷力的鵝類,hawk是會捕獵雀仔的鷹。有研究員將鵝的剪影從一堆雀上空向右邊飛過,再將鷹的剪影從雀的左邊飛過,發現雀無視右邊飛過的剪影,卻極怕左邊飛過的剪影。因為鵝的頭是長的,尾是短的;鷹的頭是短,但尾是長的,原來雀鳥擁有與生俱來躲開捕獵者的敏銳感覺」。
蟹鉗大小 關乎性命與繁衍
「動物野外行為主要有兩個動機,一是生存,包括覓食和躲開捕獵者,二是傳宗接代。」動物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去選擇伴侶,「例如有一些蟹,一隻蟹鉗很大,另一隻很細。其實大鉗對牠來說沒有用,牠們只會用細鉗將食物放進口,大鉗反而阻礙進食,甚至被襲擊時,因太重而走避不及,但雌性蟹卻很喜歡這隻鉗,雌性蟹會揀大鉗的雄蟹做伴侶」。她更笑說有些雀鳥專門執拾藍色的石和樹枝築巢,吸引異性,「因為藍色是好不天然的顏色,你可以做到一些如此不天然的東西,但無被人吃掉,代表你有過人之處,令很多雌性鳥喜歡你,是不是很奇怪?」
螳螂交配 最恐怖
如果要說最恐怖的動物行為學就要數螳螂的傳宗接代方式,相信不少人都聽過,螳螂交配時,雌性螳螂會吃掉雄性螳螂,以混合雙方基因,之後雌性螳螂就會懷孕生子。
動物有人性?
有些動物甚至會做出具人性的表現,「例如某種蝙蝠,可能牠今天吃飽了,但旁邊那隻或近親很肚餓,牠會嘔出一些食物給別人吃。對牠而言是一種損失,人們會覺得牠好有人性。但動物行為學會發現原來牠的行為是為了幫助自己近親,對牠來說,是可以將自己的部分基因傳到下一代,為牠延續部分生命,不過目的都是為了傳宗接代。但以人來說,則可能是一種無私奉獻,人不是只想着繁殖,而可以是單純幫助別人」。
而猩猩這種高等動物更是動物行為學中重要的研究對象,「猩猩擁有學習和模仿的本領,科學家做過測試,發現如果有猩猩利用槓桿原理開箱,其他猩猩就會懂得依樣畫葫蘆使用。但原來如果猩猩只懂在箱上『篤篤篤』,其他猩猩也只會『篤篤篤』。我們就可以知道牠們是模仿,而不是經過思考」。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你們知道斑馬為何黑白色嗎?」劇中的男主角在堂上詢問學生,但最後他說沒有答案。
Eugenie解答:「黑白相間一來是用來混淆捕獵者,難以在一群斑馬中,選中一隻來捕獲。另外,亦有說是產生一種幻覺,當斑馬向前跑時,感覺卻好像在退後。」不過,她亦補充:「當然無人知道真正的原因,人們只是利用一些理論嘗試解釋。」
是人類妄自猜測?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我們如何得知動物行為背後的原因,而非人類的妄自猜測?Eugenie沉思後說:「我們不會100%知道動物在想什麼,但透過觀察,可以知道動物做了這個動作後會得到什麼,是食物還是遺傳下一代?那就可以利用理論去解釋。」
犬隻訓練非動物行為學
「香港好少聽到動物行為學,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香港野生動物比較少?」她說當獸醫時仍會用上動物行為學的理論,例如動物如何與同類或異類溝通的方式。「狗有眼耳口鼻,利用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來溝通。所以,我做獸醫時會多留意小狗的身體語言,小狗見到其他狗會吠或聞屁股,因為肛門有荷爾蒙,是其中一種用嗅覺溝通的方法。有些狗會四處小便,是為了霸地盤,亦是溝通方法之一。而吠就有很多可能的,可以是想引人注意,或是保護性質。細隻的狗基本上是惡些,可能是覺得主人是屬於牠的,不可以讓其他狗接近主人,虛張聲勢。」她強調動物行為學和現時的犬隻訓練(Dog Training)是完全兩回事,「dog training是將狗仔行為塑造成人類想要的,動物行為學則是生存本能」。訪問尾聲,她突然感觸道:「人是複雜很多,所以這是我喜歡動物的其中一個原因。動物想法好簡單,牠想怎樣會show給你看,不會有虛偽的東西。」
文//彭麗芳
圖 // 彭麗芳、網上圖片
編輯 // 蔡曉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