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電影內,經常會聽到士兵們在無線電中以Alfa、Bravo、Charlie等代號綴以數字溝通位置或情報,之後一連串炮火便落在敵人身上,又或看一些航空有關的視頻時也會聽得到….你大概知道這是為了避免發音近似的英文字母,導致通訊混淆的情況,然而這些代號最初又是如何制定的?
原來現時廣泛使用的稱為「北約音標字母」( NATO phonetic alphabet),乃是於1956年制定。不少英文字母如B或D、M和N等,即使平時大家讀電郵地址時對方也有機會聽錯,更遑論放諸無線電通訊上,音質、發音以至口音等,令溝通失誤的機會更大,而且後果可能更嚴重。
1927年,國際電訊聯盟(ITC)便制定了首套音標字母,並以不同城市作為代號,如Asterdam、Baltimore、Casablanca…等,以一個指定的詞代表某個字母;不過軍事方面,不同陣營又有自己一套,如美國於軍隊中採用名為Joint Army/Navy Phonetic Alphabet等代號,用上Able、Baker、Charlie、Delta…等,此系統之後亦為英軍所用。
不過這些用字都「很英語」,當時的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修訂出一些更合乎英法及西班牙文的用字,並於1951年11月起於航空業界使用,這已很接近今日所用的系統。惟於軍事及北約方面,卻仍使用Able Baker phonetic alphabet。而隨着世界發展,進一步衍生出對一套通用音標字母的訴求,從而讓有關方面對系統重新檢討。
雖然中間出現過不同的建議及修訂,最終在1956年3月起,新的字母音標在北約成員國生效。ITU數年後亦正式採用,並以之應用到軍事、民用以至業餘無線電通訊等層面。
你可能都疑惑,那二十六個英文字母和數字是如何挑選出來的?其實所有選字都經過31個國籍的人反覆測試,包括讀音、理解度等,所以絕非隨便一個字可以頂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