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麻醉專科醫師可以確保手術麻醉品質、精確控制術後止痛程度,有效增進康復效率。美國於二十年前遵循之「周術期醫學」(亦稱圍術期醫學,英文為Perioperative Medicine),即是將麻醉專科醫師的職掌往前後延伸,包含術前、術中、術後整段完整周期醫療照護的學問。在歐洲,幾乎同時發展出怡樂適療程(ERAS,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由麻醉專科醫師帶領跨專業的整合團隊,以團隊合作方式專注於實證全人手術麻醉醫療,讓病人在周術期接受更全面的治療。
手術後容易嘔吐的五類人:女性、50歲以下、不抽菸、容易暈船暈車者或是曾有麻醉後噁心嘔吐經驗的患者。
Q1:周術期麻醉是什麼?和過往手術室內麻醉相比,麻醉專科醫師扮演什麼角色?
周術期麻醉照護是將以往手術中「麻醉醫療」擴大到術前醫病共享決策、術後康復促進以及術後併發症的預防;20年前歐美漸漸把麻醉科學調整為周術期照護醫學 (Department of Perioperative Medicine),就是發現麻醉專科醫師角色不只在手術房內有主宰手術成敗的關鍵,倘若將照護範圍擴大至術前術後,讓麻醉專業更可以影響患者復原能力。
「每一個患者都希望自己的狀況被了解和有完整的計劃,」國泰醫院怡樂適中心主任郭書麟醫師說道,「由麻醉專科醫師及相關專業團隊,針對手術麻醉計畫和患者進行徹底地風險評估和準備,面對的風險一起承擔並共享決策 (Shared Decision Making),病人將更信任醫療團隊,相對為醫病關係帶來堅實的保障。」麻醉專科醫師在術後同樣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若在麻醉計劃中有完整針對術後止痛治療及噁心嘔吐預防,就可以讓術後恢復有著明顯正向循環效果。
完整術後止痛治療。
國泰醫院怡樂適中心主任郭書麟醫師
Q2:有關於周術期麻醉,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
相較於以往麻醉,周術期麻醉增加了術前諮詢、臨床介入調整和術後復原程度的強化。手術前,麻醉專科醫師會蒐集患者狀況進行風險評估;如:糖尿病、氣喘、中風、心血管疾病等,在開刀前整合各專科醫師,協助患者調整到最佳狀態來面對手術挑戰。
郭書麟醫師也說明,過去患者只要簽立麻醉同意書就好了,但是周術期麻醉的「術前諮詢」主要是扮演守門員的角色,協助患者評估是否適合開刀。而患者有責任於諮詢門診時,詳細清楚和麻醉專科醫師討論自身面臨風險及需配合的事項。手術後,為了避免劇烈疼痛和強烈副作用如噁心、嘔吐等影響術後康復,麻醉專科醫師依計畫中,安排術後恢復室監控和術後訪視,以個人化麻醉進行疼痛控制和副作用預防,同時在病人狀況變化時給予即時的協助及診治。
此外,郭書麟醫師特別提到,相對於周術期麻醉,有些醫院會導入更高品質的以病人為中心的怡樂適療程,由原本麻醉專科醫師個人,擴展至跨專業的整合團隊,納入外科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及怡樂適個案管理師,藉由團隊的專業協助,將患者營養和體能具體調整到最適合手術的體況,透過無間的團隊合作,不僅讓整個手術麻醉的照顧更廣更深入,而且讓病人主觀感受和客觀的出院數據都大幅進步。他以一位年約五十歲婦女接受大腸癌為例,在此療程的協助下,術後第一天已可品嚐自己剛從便利商店買回來熱騰騰的咖啡,坐在床邊直背椅上開心的追劇。從這個案例足以說明,當面臨重大手術時,憑藉麻醉專科醫師專業與整合團隊緊密合作,創造出如此驚人康復效率也是剛好而已。
醫病關係和手術品質關係密切,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部主任余黃平醫師也強調,若患者能主動詳細告知,並遵守醫囑調整術前體況、會診相關科別請求共病之專科協助,再結合周術期麻醉照護和專業的醫療團隊,便能帶給自己更高品質及更多保障的手術。
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部主任余黃平醫師
Q3:手術中監控為最重要的一環。手術房中,患者進入麻醉後,麻醉專科醫師怎麼得知麻醉情況?
手術麻醉的目的是讓患者「不知、不痛、不動」,臺北榮總麻醉部一般麻醉科主任丁乾坤醫師以駕駛飛機的起飛、維持飛行和降落比喻。在麻醉中,麻醉專科醫師會使用生理監測器觀察血壓、心跳、血氧、心電圖等體徵;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麻醉品質也是麻醉醫學不斷精進的指標之一。
麻醉目的由以下三方面組成:
不知 (鎮靜):可由麻醉深度監控儀監測患者腦波型態得知
過深:產生譫妄、認知功能降低等症狀,嚴重者可能死亡
過淺:產生術中甦醒、鬼壓床感不痛 (止痛):可由疼痛控制監控儀監測
超過:產生藥物副作用,尤以鴉片類止痛藥物副作用較為強烈
不足:術後劇痛,影響復原進度,違反早日下床、早日進食之怡樂適療程康復原則不動 (肌肉鬆弛):可以肌肉力量監控器和電刺激觀察肌肉反應了解鬆弛程度和患者狀況。
超過:患者於術後無法順利恢復呼吸,造成缺氧,而致造成大腦不可復原之損傷,甚至嚴重時成為植物人或死亡
不足:患者術中移動,嚴重影響手術進行及品質
麻醉目的:不知、不痛、不動。
臺北榮總麻醉部一般麻醉科主任丁乾坤醫師
過去麻醉專科醫師往往是基於大規模實驗得出之藥理模型進行麻醉;但是隨著科技進步,各類型監測儀器推陳出新,藉由麻醉專科醫師的專業和經驗,將周術期麻醉朝向細膩且個人化的精準麻醉醫療,不僅降低麻醉副作用風險,更能縮減術後復原時間。丁乾坤醫師表示,麻醉中常用的鴉片類止痛藥對於沒有抽菸史的年輕女性常會造成強烈的噁心嘔吐,麻醉專科醫師針對這類型具有高風險因子患者,可於術前諮詢建議患者和家屬採用多模式止痛,降低該類止痛藥物造成術後不適。(延伸閱讀:開完刀痛到不行,醫師帶你認識多模式止痛)
此外,即使麻醉諮詢包含調查患者目前的體況、用藥和過去病史,有時術前詢問仍無法充分反映麻醉當下狀況,手術中仍需仰賴麻醉專科醫師的專業照護。丁乾坤醫師以血壓為例,患者告知的血壓可能是一天測量1-2次的長期趨勢,在手術中,麻醉專科醫師監測的是數秒鐘到數分鐘內的變化,若患者需特別關注心肺功能,則更需要分分秒秒密切監測,凸顯專業麻醉專科醫師是維護手術品質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Q4:手術後進入恢復室的照護可能會有哪些狀況?
手術結束後,會將患者推入恢復室,持續觀察患者從麻醉藥物和手術衝擊中的恢復狀況。恢復室中有可能會產生以下幾種情況:
手術後進入恢復室可能有哪些症狀?
.疼痛喊叫:可能原因為止痛不足,可請麻醉專科醫師進行止痛。
.麻醉藥物副作用:噁心、嘔吐、暈眩、譫妄等,輕者可請麻醉專科醫師針對副作用下藥,減緩不適;重者如患者譫妄而手腳揮舞、亂抓自傷、拉扯移除導管等行為,為了避免患者傷害自己,可暫以保護約束處置。
.呼吸復原異常:可能原因為肌肉鬆弛效力未退、異物阻擋呼吸道等。麻醉專科醫師需於術後移除氣管內管時,確認患者能自行負擔呼吸需求,避免造成缺氧。尤其是針對年長者,更需要時刻注意呼吸恢復,必要時以口鼻氣道、呼吸器、氣管內管和呼吸面罩協助。
.低血壓:低血壓會造成休克,可能原因為內出血、心臟脈動能力下降,生命徵象不穩定;可請求麻醉專科醫師和外科醫師進行相對應處置。
手術不適在所難免,不過周術期麻醉術前諮詢可讓麻醉專科醫師和病人共同了解術中可能發生的情況。針對手術過程和術後可能發生的情況,患者和家屬知道越詳細,越能減少未知,減少緊張,並能和醫療團隊充分配合,達到雙贏的結果。
Q5:麻醉專科醫師要怎麼幫患者安然度過術後的恢復,且快速復原身體狀況?
「每一個患者經歷手術都很辛苦!」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部主任余黃平醫師說道。其實,患者最害怕的就是術後強烈噁心、嘔吐的副作用,還有術後疼痛的問題,而麻醉專科醫師會以專業的角度和患者討論,於術前布局規畫,比如:針對噁心、嘔吐,可藉由噁心與嘔吐風險因子量表評估,減少副作用強烈的藥物,並施予類固醇藥物或強效型止吐用藥預防。而針對疼痛,余黃平醫師提到,近來多使用微創手術,外部傷口較小,體內仍經歷病灶切除、縫合等大規模手術處理,此時麻醉專科醫師會搭配患者主觀和學理客觀之疼痛量表,如特別疼痛的手術:胸腔、腹腔、肝臟、消化道手術等,若患者為疼痛敏感族群,則以多模式止痛結合多種不同作用機轉和給藥途徑的止痛藥物與技術,取其優點將效益最大化,並將使用單一藥物產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余黃平醫師舉例,年長者常接受的膝關節手術,術後需要活動復健剛完成手術的關節,點滴藥物雖然可止痛,但當濃度上升時,副作用也隨之而來。麻醉專科醫師可藉由超音波進行精準痛覺神經阻斷,但又不干擾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如此一來,患者可不影響知覺的活動,但感受不到疼痛。又如腹腔手術往往傷口很大,患者在術後會不敢進行大動作,比如:咳嗽、翻身、下床,不但增加併發症風險 (如:不敢咳嗽增加肺發炎的機會),更影響術後復原。對此,醫師可透過超音波於腹橫肌注射長效型麻醉藥物,讓病人可安然度過術後最不舒服的時期。
近十年麻醉醫學發展為一門更精進、更符合人性的專業學科,透過不斷努力的麻醉專科醫師們,以往手術帶來難以忍受的疼痛和副作用漸漸得以處理;然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患者也需付出努力,於術前對自身麻醉醫療團隊多所了解,術前諮詢獲得充足資訊並配合醫囑,對自身健康才有最嚴謹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