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曾提到,面對青少年的各種奇形怪狀,有智慧的家長應該懂得「管大放小」,也就是,只管大事,放過小事。對大事要踩好底線,堅守原則;對於小事,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別太在意。
青少年雖然還沒完全成熟,但卻渴望被當作成人看待;他們會透過各種「自以為」的方式,來展現自我價值,並爭取獨立自主的空間。
當家長對他們的生活干涉過多,不斷提醒、碎念,只會讓青少年感到很煩;要不是消極配合,就是積極對抗。這些都只會讓親子之間的相處品質,不斷走下坡。
管大放小、減少干涉的目的有二:
(一)避免過多的親子衝突,在重要時刻能與孩子保持順暢溝通。
(二)傳遞出對孩子的信任,讓孩子被視為是能自我管理的個體。
然而,令家長頭痛的,是什麼算「大事」,什麼算「小事」?
說真的,沒有標準答案。若真要有定義的話,我認為是:「凡會對自己、他人或眾人造成妨礙或傷害的」就算大事,其他的,都是小事。
還是很模糊嗎?事實上,決定大事小事、要管不管,你必須掌握幾個原則:
(一)讓孩子參與規範建立的過程
家長需要先想清楚:「絕對不能接受的是什麼?」,釐清你的底線,把原則和孩子說清楚、講明白。同時,也邀請孩子共同討論規範訂立的過程。
例如,也許你無法接受孩子每天玩手機超過兩小時,這是底線。然而,玩手機的時段、如何使用手機、手機使用的內容,則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也擁有些主導權,而非只是被迫遵守規定而已。
(二)自我探問:「我在擔心什麼?」
家長常糾結於一些瑣碎的事情上,常見的包括:起床要折棉被、房間要自己打掃、吃飯的時候手要放在桌上、看到長輩要打招呼、穿著不能過度暴露……等。
老實說,孩子大了,很多事情,他可以決定要怎麼做。如果你每件事都要管認真盯,會很累的。問題是,不管不盯,心裡很不安。
那麼,你得問問自己:「如果孩子沒有……,我擔心的是什麼?」再思考一下,這些擔心是合理的嗎?必要的嗎?以及,為什麼我會如此擔心?現在若沒要求,以後真的就會完蛋了嗎?
(三)在限制要求與親子關係間取得平衡
有時候,我們得在限制孩子言行與親子關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青少年不喜歡大人管太多,干涉過多,常會引發親子衝突,長期下來,關係緊繃。
於是,孩子漸漸不願意和我們分享心事,遇到困難了也不願意求助。在關鍵時刻,家長無從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孩子也得不到大人的協助。
(四)青少年更需要的是正向鼓勵
比起不斷提醒與限制:「你不要……」、「不可以……」、「拜託你別……」,青少年更想得到的是肯定與讚賞。
你需要善用正向聚焦的技巧,觀察孩子那些有做到、做得到或有進步的細微之處,具體地說出來,表達肯定與欣賞。
這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同時感覺到被接納,而更願意選擇做出正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