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黑膠唱片」,相信不少人會聯想起「咸豐年代」四字。讀者或許聽過父母長輩細說60至80年代間的流行音樂文化,那個時代沒有串流平台或便攜式播放器,人們在家中使用收音機收聽電台DJ介紹專輯,然後到唱片店購買心儀的黑膠唱片。
黑膠碟普及,可追溯至上世紀初,初期以「石墨」為材料製作;到40年代末改用「蟲膠」(Shellac),更持久耐用。此時黑膠製作工藝漸漸成熟,成為往後一段長時間唱片工業不可或缺的媒介。在50至80年代間,當年各地流行文化符號如麥當娜、The Beatles、ABBA、西城秀樹、梅艷芳等等所推出的黑膠專輯均非常暢銷,塑造了一個音樂與文化的黃金年代。
黑膠唱片持續風靡
音樂產業歷經了30年代出現的黑膠唱片、60年代年出現的卡式帶、80年代年出現的CD光碟、千禧年代前後的MP3,到現今之串流音樂,但黑膠唱片在此一個世紀間從未銷聲匿跡,近年甚至再度興起。背後有何原因?
千禧世代對黑膠的復古風格和音色有所追求,使得其銷售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復甦,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年度產業報告指出,黑膠唱片佔2022整年實體銷售額70%,成為實體媒介霸主,一雪前恥!加上新世代對上世紀產物有種情意結,實體黑膠唱片可說是跟時下串流音樂平台分庭抗禮。
慰藉聆聽者心靈
這種回歸不無原因:「它」拯救了很多人的生活。一場持續三年多的疫情,讓不少人每天足不出戶;大家都深信情況只屬暫時,但一兩年過去卻發現只有變本加厲。在充滿焦慮和不確定的時期,將黑膠碟放在唱盤上播放,其溫暖聲音是獲得慰籍的最佳途徑。
越來越多新生代音樂人仿傚前輩推出黑膠唱片,專輯設計、音樂、風格呼應並致敬當年流行文化,如Taylor Swift新專輯《Midnights》和Harry Styles《Harry House》均投入黑膠市場的懷抱。隨著科技日益革新,唱片的音色亦與時並進,能夠收錄更多聲音細節,層次更顯分明、親切自然,表達一種靜心享受音樂的生活方式與態度。
一張黑膠專輯也能當藝術品
有說「二三十年一個循環」,套用在音樂文化恰到好處,唱片除了買來在唱盤上播放,更是收藏和興趣;黑膠唱片之所以具有收藏價值,因為它們不只是音樂媒介,也是回憶和藝術品。說到藝術作品,樂壇天后Beyoncé早前推出的《Renaissance》可說是直接體現「潮流復興」與「藝術品」,由唱片包裝到封面設計、黑膠碟面以至音樂風格,均發揮復興文化的精神,尤其是曲目不間斷的音樂鋪排,加上濃厚復古Disco節奏,可說是重新演繹了70至90年代流行化。年輕人開始收集各式各樣的黑膠唱片,對於音樂愛好者來說,是深入了解音樂文化的方法,也是與擁有共同興趣的人的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