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FUJI DISCOVERY
菲林:KODAK Professional Pro Image 100
不同插畫配上一個又一個共鳴的故事,由線上再到線下,故事延伸實體展覽、書本,真是少點魄力、堅持也難以成事。出版書本Ztorybook,還要保持線上欠缺的觸感而提高成本用上感溫油墨,這些都在上一回慢靈魂 - 李凱儀的分享提及過;這次讓我們了解更多她世界內的創作論及想法。
一切都有不同的角度:
即使線上欠了觸感,真實的面對面溝通,愛以不同角度看事物的凱儀仍是要感謝社交平台讓StoryTeller這類背後沒有商家或金錢支持的藝術創作單位,可以讓不同層面的人了解當中的力量及認識到他們。而Ztorybook選用了感溫油墨,當中也經歷多次測試失敗,到正式推出時遇上香港天氣較熱;只要把書本帶上街封面已變成白色,可能購入了書本的朋友要等到天氣下降時,可以嘗試用雙手按封面不同位置,就會見到鮮紅色變成白色及內裡隱藏的文字,縱然艱辛不過更讓她和團隊越清晰未來數年的方向;除了平衡生意,心急的她也知道要平衡生活的一切。
文字、繪畫以外的創作:
線下展覽We Wear Stories Pop-up artstore是一個讓更多人接觸到StoryTeller說故事每個讓人共鳴的文字;和城市當代舞蹈團以舞衣創作聲音故事及謝安琪《離不開》MV創作,讓我們看到團隊對美學、影像概念的美麗腦袋。與不同範疇合作,讓團隊的名字在外面擴展,也是凱儀未來的企劃:「可能大家會好奇為什麼我們會有不同的合作和參與,我們想想讓大家明白我們不是一個媒體,StoryTeller是一個藝術創作單位、品牌;不變的目標是Story Telling,說故事的途徑可以是影像、文字、圖畫,最重要是說故事的創意可以保存。而謝安琪MV和城市當代舞蹈團是四年前都沒有想過StoryTeller會成為Art Direction的單位,亦沒有想過可以成為展覽策劃人、內容擬定的角色,這些都是四年來創作經驗的累積,增加了我們的信心參與不同範疇的創作。
我以前做Digital Design,所以會知道線上設計方向是每兩年都會有所變動,我也養成保持學習、吸收不同事情的習慣;自己亦較喜歡試不同的事情,完成一件事就會想做其他事,又會想到StoryTeller可以涉獵更多的參與範疇。所以StoryTeller絕對會繼續改變,我亦不會局限其變化,最緊要是如何抓緊我們的精神,鼓勵大眾增加想像,創作及看更多世界不同的故事。」
快將開始的創作:
容許自己和團隊於創作上接受新事物及增加改變中的時代訊息,近年我們眼見不少不欲改變,繼續「食老本」的人和事也漸漸黯淡無光,新的時代來臨,也是需要新的思維去建構。不停革新、想大家看不同故事的凱儀和StoryTeller,在2021完結前會有什麼企劃可和我們分享的呢?
「我們很想有機會再幫插畫家、作家去出版不同書本,早前我們團隊推出了大人睡前故事書Ztoryboox,所以出版是其中一環,我們都知道出版是大挑戰;不過由創辦StoryTeller時都有想過如何營運,只因在香港經營到收支平衡是很難的,慶幸這至今仍可以運作,當中我們選擇與文化機構、品牌合作,這都是我啟動新企劃時需要思考及好好計劃;因為我不太想StoryTeller只是依賴政府或基金去營運,當這些支助斷了的話,我們可能難以有方法繼續營運,就像不少受機構支援的藝術團體可能會因為只有兩、三年支助的時間;日子過後就會結束業務。我不想StoryTeller只是兩、三年企劃,而是可以一直成長,因此我要好小心計劃它的營運方式。
另一樣想做的是實體空間,兩年前已經搬到這唐樓單位,剛搬來時舉行一位波蘭畫家展覽,當畫展完成後香港發生了社會運動,世界又受到疫情影響,於是我們的展覽都是斷斷續續舉行,來到八月真想更的起心肝去把這空間同更多人作為聯繫,我好慶幸遇上好好的業主,不然我真的沒想過StoryTeller可以在中環有工作室,還可以想不同方式去使用這個地方作分享空間。
這工作室是一個支持我們的讀者交流的地方及可以認識到不同的人去推廣說故事,亦可以互相聆聽彼此故事;我稱工作室實體空間稱為Cabinet of Stories原意來自博物館。其實博物館前身叫做Cabinet of Curiosities,意指奇珍館,是中世紀歐洲人會把喜愛的東西放進自己家內一個房間;再邀請朋友參觀,慢慢演變成現今我們所認知的博物館,我覺得這原由都幾適合開展實體空間的想法,因為這裡由住宅演變成商業用途,所以我想把迷你博物館搬到這個空間;讓獨立創作人策劃他們的Cabinet of Curiosities,讓大眾可以每個月像走進不同人的房間或博物館去欣賞內在的巧思之餘也可以互相分享彼此的故事。除了房間故事,還有就是有一個書本角落,是用作推薦我們所喜愛的故事書、世界各地繪本,當中好多都會是兒童讀物,但我們對象仍是大人,因為不少兒童文學、繪本大人去看會有好大感觸,亦都是另一個治癒的過程。
迷你博物館以外還有就是書店Art Store部分,希望大家可以透過購買書本、藝術品去支持不同創作,坦白說只是線上Like 或 Share,免費的支持也不足讓創作者可以更有力前進,所以都想借這空間同步支持本地創作人收入,大家日常看到的畫或書背後都是創作人捱上多個通宵及花了好多心力才構成作品,因此我覺得他們值得更高的價值。真的好想推廣給大眾,讓大家可以把藝術品帶回家,也是一條讓創作界繼續前進的道路,因為沒收入是未能營運、創作到下去,不論是StoryTeller、畫家、作家都是。」
慢活中的急性子:
在第一回提過凱儀是一個心急的人,她喜歡一本書叫《慢・慢・慢》,也因此起了慢靈魂這個名字,為的就是想提自己要有時間讓自己停一停、慢慢來,要有時間和自己對話;到底在經營StoryTeller這些年,她的心急有沒有減退?「依然是心急的,除了心急還加上很多想達到的事,這四年讓我發現很多事是急不來,並需要等待,漸漸會發現等待這回事因為不少事情需要到達一個時機、能力才可以達成和做得好。有好多事情如在四年前發生,我也不會處理得好,創作也好,想達到的目標也好都是要經驗和時間累積,慢慢發現處事上我們都可以心急,做人可以有願景,同時也要理解到願景是要時間才可孵化出來。
這四年不少事都經歷碰釘的過程,讓我深刻感受到不論是展覽、出版到這一刻我仍然覺得做得不夠好,甚至可以更好,當中也是因為心急而做出不少決定,不夠時間沈澱及創作情況下所出來的結果,目前只是勉強達到目標,接著我知道想行得更遠、想做得好和對得住自己;真是要懂得投放時間,而非急著求成品誕生導致內裡未必有花上心思做好,所以我必須要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