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本港再工業化,生產力局與香港科技園日前合辦「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發展論壇暨主題展館開幕典禮」,冀凝聚與鼓勵本地及大灣區廠商以創新技術在本港設立高增值生產線。生產力局主席林宣武表示,希望今次的合作能為有潛力的廠商介紹及配對適切的支援,將更努力利用科研為火車頭去推動香港新經濟,用人才建構香港未來,目標是令香港各行各業都可以受惠。
香港大學經商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在會上指出,本港於大灣區之中,大學及科研方面較有優勢,但成果往往很難商品化,建議香港應於再工業化方面多作努力,讓產品可服務大灣區市場。「有些人說本港地貴、人才少,不如就靠大灣區其他城市去做工業化,但其實香港至少要用工業產品測試,及相關人才與大灣區溝通,否則香港競爭力將會被削弱。」他建議,本港工業家可與大灣區的產業作互動,例如加入上、下游的產業鏈,大學亦可進一步發展生物科技。
出席同一場合的保心安藥廠總經理郭子明指出,廠房一直是用人手做包裝,但面對着人手不足問題,後來獲生產力局為其設計出機器,現時大大改善生產效率。但他認為土地方面仍是再工業化困難的一環,以其良好製造規範(GMP) 驗證的藥廠為例,廠房已陳舊,但如要找地方搬都很困難,當中的GMP認證要投放很多資金,中間涉時數月,期間又不能生產,希望政府可以對此提供解決方案。他又指,對於中成藥而言,大灣區是很有潛力的市場,希望政府可多作推動。
再工業化培訓累批1,900宗
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指出,至今政府已投放過千億元支持發展創科,該署在2018年8月推出「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RTTP),資助本地企業人員接受高新科技培訓,特別是與「工業4.0」有關的培訓。至今年2月底,該計劃已批出超過1,900宗培訓資助申請,涉及超過3,740名本地企業人員,總資助額超過2,900萬元。
資金方面,創科署去年7月底推出「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資助生產商在香港設立新的智能生產線。截至今年2月底,共收到12宗申請,除了一宗申請自行撤回,評審委員會已考核11宗申請,原則上同意當中9宗,涉及生物科技、食品加工、建造、印刷、醫療器材及納米纖維材料等行業,總資助額約5,500萬元。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在會上表示,企業在新常態下更應抓緊再工業化帶來之機遇,無論是在現有生產程序引進自動化技術,或是結合工業之新產品。他指,再工業化正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希望藉三方緊密合作,共同展示「香港製造」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