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表演藝術如果沒有年輕人的參與,不會有輝煌的前途。」白先勇在推廣崑曲復興運動時有感而發。藝術傳承,從來是漫長的希望工程,作為表演藝術的教育先導,香港演藝學院三十七年來孕育無數文化藝術工作者。戲曲、音樂、舞蹈、戲劇、電影電視、舞台及製作藝術六大學院,培育一批又一批對表演藝術充滿熱誠的年輕人以薪續火。來自戲曲學院的梁心怡與音樂學院的陳子洵,兩人志趣不同,卻抱着相同願景,期望學有所用,延續傳承之路。
現於戲曲學院修讀粵劇高等文憑的梁心怡,十歲加入兒童粵劇團,師承尹飛燕、呂洪廣、張寶華等多位名伶,並隨林錦堂習唱。香港學生一人一體藝,梁心怡視粵劇為恒常課餘活動,笑言學戲有助提升DSE中文科成績。成績優異的梁心怡,中學畢業後入讀香港大學法律系,期間開始參與演出工作,有好幾年時間密集遊走於舞台與法庭之間。「有次接到在離島演出的神功戲,我當時正在實習非常忙碌,但不想放過演出機會,於是每天晚上演出,第二日坐最早一班船回公司,匆匆換衫換鞋便上法庭,放工後,隨便吃點東西又趕船入離島演出。」
粵劇與法律,看似南轅北轍,梁心怡卻認為是「理性和感性的平衡」。日常工作面對不同客戶,以至千奇百怪的法律個案,不但擴闊了眼界,更有助年紀輕輕的她理解劇本,演繹成熟角色。「我喜歡觀察客人,當他們訴說自己的遭遇,我會留意他們的表情和反應,揣摩這些細微之處對我演戲有很大幫助。」
為未來裝備自己
在事業和夢想之間,梁心怡同樣追求平衡,盡力謀求雙線發展。去年,她為了提升粵劇造詣,報讀演藝學院兩年制粵劇高等文憑課程,「我參與正式的粵劇演出已有一段時間,希望趁體力能夠應付之際,把握時間為自己增值,否則觀眾很快便會發覺你只得兩三道板斧。入讀演藝學院希望加強基本功、唱功,提高處理劇本的能力,有信心爭取更多演出機會。」
經歷一年校園戲曲生活,梁心怡自覺大有進步,「外面戲班資源有限,排戲機會少,想向大老倌學習,要在虎度門外偷師,或從錯誤中學習。但學校是循序漸進由最基本學起,每次排練都會錄影及檢討,正式演出時很少會出錯,因為上堂同綵排可能已錯過很多次,所有問題在演出前已解決。」戲曲學院的重點製作《鑼鼓響》,每個學期為同學帶來演出機會,梁心怡在第一學期演出《天女散花》,由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戲曲學院高級講師邢金沙導演,學員分為兩組,輪流飾演主角天女和綠葉小仙女,同學們日夜排練,互相協調分擔角色,過程正好體驗演藝學院同學的團隊精神。
近年政府增加撥款支持香港藝團及藝術家到香港以外地區表演和舉辦展覽。作為粵劇界新血,梁心怡期待與不同地區的演員和觀眾交流:「從事藝術需要有不同刺激,有時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去其他地方了解當地觀眾的需求,藉此作不同嘗試,從而不斷提升藝術作品的水平。其次是希望跟其他地方劇團的演員合演對手戲,親身交流最能擦出火花,不斷提升藝術修為。」
首辦豎琴音樂會
剛完成四年制學士學位課程的陳子洵,在新學年成為音樂學院首位主修豎琴的碩士生。豎琴被稱為天使的樂器,樂聲悠揚悅耳,看起來優雅,彈起來絕不簡單。「豎琴是一種複雜的樂器,要手腳並用,需要花很多時間練習及鑽研,練少一日都會生疏。」陳子洵七歲開始學琴,初中時一度想放棄,後來加入學校樂團,通過比賽獲得肯定,漸漸成為真正的愛好,更下定決心以音樂為終身事業。
中學畢業後,她報讀演藝音樂學院,「比起其他有音樂課程的大學,演藝學院有較多演出機會,無論樂團或個人演奏,學校都給予我們很大自由度。」大大小小的演出機會,改變了羞怯的陳子洵,慢慢幫助她建立自信。今年七月,陳子洵聯同三位不同級別的同學自發舉行豎琴四重奏音樂會,是學院首辦的豎琴音樂會。「學院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協助,包括場地、宣傳、直播技術支援,又幫我們處理很多行政事務,令音樂會得以順利舉行。」四位同學更約定未來繼續舉辦專場音樂會,讓更多人欣賞豎琴的多面向。
陳子洵現正為學院十一月舉辦的《演藝交響樂團音樂會》作出準備,她今年獲邀擔任豎琴獨奏,特意揀選阿根廷作曲家Alberto Ginastera的《Harp Concerto》作為演出曲目。「很多人覺得豎琴是一種高貴、優雅的樂器,但這位作曲家正正打破界限,創作出一首富有節奏感的樂曲,顛覆了豎琴的固有形象。」Alberto Ginastera的作品以創新見稱,擅長運用阿根廷民族音樂的傳統元素,融合現代手法,「演奏時我會加入敲擊樂元素,例如用手掌敲豎琴的發聲板,部分樂句則用指甲彈奏,製造另一種聲效。其實豎琴可以好有爆發力和節奏感,我想令更多人認識這種樂器的另一面。」
教學與演奏並行
陳子洵師承著名豎琴演奏家于丹,她眼中的于老師和藹可親,擅用不同方法鼓勵她大膽嘗試。「老師很隨和,給我很多意見和方向,有時遇上一些複雜的樂句,我們會討論,當我有其他意見時亦會尊重我,最終讓我自己選擇。」
受于老師影響,陳子洵對教學充滿熱誠,計劃日後朝着教育與演奏方向邁進。「現時愈來愈多小朋友想學豎琴,我會嘗試集中教學,令更多人認識這種非主流樂器。」她指孩子自四、五歲起便可以學琴,但他們需要較多時間學習樂理,要設計易於理解的教案,慢慢講解,上課需要極大耐性。「學豎琴沒有特別要求,最重要是勤力,不要怕痛,因為我們用手指彈弦線,容易起繭或水泡,不過習慣了便沒事。」她說來輕描淡寫,背後所下的苦功不足為外人道。
談及未來計劃,外表溫文柔弱的陳子洵懷着堅定的目標,「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希望先留港發展,累積經驗和人脈,認識不同圈子的人,為樂團演出工作做好準備。現時香港市場有很多機會,愈來愈多新樂團成立,愈來愈多小朋友學習樂器,我希望把握時機推廣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