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暑假,港產電影一齣接一齣,而且成績都不錯,不乏叫好叫座之作。朋友中雖仍有死硬不看港產電影,看不起本地娛樂事業的「有識之士」,但亦有十年不看港產電影的朋友被家人拉了入場看《明日戰記》,看完更說不太難看。平常對港產電影不偏私不蔑視的「客觀」朋友則看了《神探大戰》和《明日戰記》(仍然嚴拒任何 Mirror 成員作品),評語也是「不失望」。或許港產電影不再是小眾口味和需要保育的夕陽工業,能重新成為主流娛樂選擇的好日子快到了。
《明日戰記》
要輕鬆開懷,不要道德綁架、情緒勒索
訪問朋友想看怎樣的港產片,首選答案是喜劇。香港生活高壓,這兩三年由社會運動至疫症更令人想在戲院逃避現實,不理是哭著笑還是真正的開懷大笑,總之就是想在漆黑的戲院中笑,因為現實很難讓人笑。明白周星馳這種天才級演員可遇不可求,也不期待短期內會有新周星馳或同等級數的喜劇演員出現,朋友說她最想看到的其實是像《奇謀妙計五福星》、《精裝追女仔》或《龍咁威 2003》那類熱熱鬧鬧,有些靚仔靚女,又有些騎呢,笑料不用太密集,輕輕鬆鬆九十分鐘,當中有兩三個叫人捧腹,有創意的 gag,她就很滿足了。過了幾十年,大家說起「收縮水」和「瑞士山區肺」仍是有共鳴,這些就是經典的 gag。(當然我們不忘強調,《奇謀妙計五福星》我們是在孩童時代看的。)那今年的《闔家辣》算這類電影嗎?《闔家辣》也輕鬆搞笑,但就是少了一兩個能教人狂笑的 gag,少少遺憾。執筆時仍未能看到的《飯戲攻心》可能更接近吧?
另一個朋友說她很願意入場看港產電影,惟她很抗拒某些宣傳手法,「道德綁架,情緒勒索」。過去幾年香港特多聚焦弱勢社群的電影,露宿者、情緒病人、精神病人、變性人、傷殘人士⋯⋯。她認為即使以弱勢社群做主角,宣傳重點也應該是電影的質素,例如劇情和演員表現,而不是該弱勢社群如何值得更多關注。她入場只是想看好戲,不入場是她對製作沒信心,是否認同或關注該弱勢社群或議題完全是題外話。然後這個夏天,宣傳少了道德綁架,卻出現了情緒勒索。二百多萬的小本製作呼籲觀眾入場,因為要回本;幾億元的製作又要香港人撐,因為被大陸人踩。「咁大卡士,拍咗咁多錢,點解你唔同我講齣戲好緊張,好好睇,唔睇係你損失,而係賣慘?香港人咁易俾人情緒勒索?」
《幻愛》
要愛情,讓香港電影重拾浪漫
香港導演多久沒拍過傳統、正路、浪漫的愛情故事?《金都》寫女性心理多過寫愛情;《叔.叔》情味很濃,但兩位年逾六十的主角的確不是大部分觀眾的愛情幻想對象(逃);《淪落人》和《幻愛》算最接近,但兩齣戲的主題都很沉重(尤其後者)。朋友們說她們第二類最想看的港產電影是正路的愛情片,主角要靚,有吸引力,讓觀眾即時代入,情節要感人,大團圓結局固然好,但只要夠浪漫,催淚也不妨。例子?「《天若有情》、《甜蜜蜜》、《重慶森林》、《新不了情》那類啦,拍拖戲,男女主角夠靚和有氣質很重要呀!」
記得去年跟影評人陳廣隆先生也談到類似的問題,去年上映的《她和他的戀愛花期》和《當男人戀愛時》都是這類青春愛情電影,主角靚、年輕、浪漫,前者帶著淡淡哀愁,後者催淚。香港卻很久沒有這類電影了。早幾年可能因為演員老化,一線演員都四五甚至六十歲,這兩年卻冒出了很多「漸漸綻放新銳氣質的俊男美女演員」,我們就是渴望能看到這批演員在銀幕上談情說愛。
所以這個暑假《緣路山旮旯》爆冷票房接近一千萬,可能也是我們渴望看愛情小品已久。雖然我覺得影片有不少缺點,幾段情緣也不夠深刻浪漫,但票房已反映了觀眾的口味。
《緣路山旮旯》
要持續發展,我們應該拍怎樣的港產電影?
若不想港產電影變成熊貓,要保育,先決條件是這個行業能賺錢,是切切實實的賺錢,不是每鋪但求平手不蝕本,而且要不只能賺香港人的錢。另一位影評人四維出世先生說:「近年很多小本創作,好像比較安全,較大機會回本,但我們不應只想著如何二三百萬拍齣戲,收幾百萬不用蝕本,而是想如何用五百至一千萬拍一齣戲,香港收到二千萬,然後還可以賣埠,這才是可持續發展。」
一齣戲如何可以賣埠?靠明星?像《闔家辣》和《阿媽有咗第二個》,因為有 Mirror 成員主演,在英國和加拿大都有上畫(口碑更好的《飯戲攻心》至今海外仍芳踪沓然,能否在歐美上畫跟有沒有 Mirror 絕對有關)。但英國和加拿大都是聚居了很多香港人的地方,這兩齣戲在海外上畫也以香港移民為目標觀眾,不算真正的衝出國際。
「要賣埠,吸引外國觀眾,很簡單,就是故事。所有成功的商業電影都有完整故事,目標衝突化解三部曲,搞好故事和劇本,認真製作,就能吸引海外觀眾。要觀眾不理解你的文化,不關心香港的處境,仍能享受你的電影,這才是衝出國際。」
《出貓特攻隊》
他舉幾年前的泰國電影《出貓特攻隊》做例子。「《出貓特攻隊》上畫時,香港觀眾不認識當中任何一個演員,之後那個男主角來拍港產片了(《一秒拳王》)。這是用好電影輸出演員,不是反過來靠明星賣埠。我們都不認識泰國的考試制度,但電影就是拍得好看。故事關於出貓就用心拍出貓,那些招式拍到像武俠片,精彩緊張,是跨文化的。泰國觀眾能看到當中的社會流敝和諷刺,外國觀眾就把它當娛樂片看。又不是完全沒有深度,貧富懸殊、成長這些主題是全球共通的。你能拍到這樣的電影,電影就能不靠明星賣埠,真真正正賺外國人的錢。
「現在有些香港電影只顧著賣本土情懷,香港觀眾能透過這類電影看到一些自己很喜歡的情懷,可能是逝去的香港,某個年代的特質,社會上的不公義或好人好事,某些社區特色等等。但電影本身的故事好不好呢?好像沒人關心,總之能看到自己想看的角度就夠了。這樣的電影,情懷再好,也只能吸引到香港觀眾,因為外國人根本不明白你的情懷,故事不好他們就覺得悶,也不會買你的電影。」
「要賺錢,要持續發展,既要有本土情懷,也要國際視野。國際視野不是去外國取景搞跨國合作拍外國人的故事,很簡單,就是先搞好故事,完整的目標衝突化解,觀眾自然會替主角著緊,娛樂性隨之而來。外國觀眾看故事看製作,本地觀眾看故事看製作還看到各式情懷,這就是我們應該拍的香港電影。」
按此了解更多 FilmBurns 影視資訊
同埋 Follow 我哋社交平台:
Facebook:@FilmBurnshk
Instagram:@FilmBurns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