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應該不少人也曾經喝過澳洲葡萄酒,但說到澳洲威士忌,不知道大家又有什麼印象?酒齡較久的酒友可能記得來自Tasmania的Sullivans Cove,2014及2019年先後在World Whiskies Awards中拿過World's Best Single Malt和World's Best Single Cask Single Malt的「世界第一」寶座,但始終不是主流追捧的威士忌類別,除了得獎那些款式炒至天價,似乎沒受太多關注,不過事實真的如此嗎?
由於一些歷史及法律遺留的問題,自澳洲實施1901 Distillation Act後,多年來禁止了所有小型作坊的生產,在整個20世紀都只有寥寥數間大型蒸餾廠在正常運作;但讓人驚訝的是,當禁令自1990年解封以後,新酒廠卻如雨後春筍般冒起。根據當地網站Distillery Track統計,現時登記在冊的蒸餾廠已有超過400間(當中除了威士忌也包括白蘭地、rum和其他烈酒),比很多傳統產國都還要多。
當然量多也未必是好,在沒有太多規範以及當地因遠離蒸餾行業多年而缺乏經驗,有部分迷你的「精品」或是「手工」作坊,在製法和作品口味上也的確有很多嚇人的地方……還好撇除了部分良莠不齊的品牌,還是有人在認真做威士忌。
以本地作物和風土作主打
來自Melbourne的Starward,一開始是2007年由當地一名精釀啤酒愛好者David Vitale建立,由命名來看的確志向遠大。即使開始時規模並不大,在面對當時仍處於萌芽階段的澳洲威士忌業,他很快找到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定位:在保持質素的同時,一邊以本地作物和風土作主打,製作出有當地特色的威士忌;同時作出更多創新的手法和餐酒配搭,吸引更多元化的威士忌愛好者。
跨國酒類巨頭注資
事實證明他們的選擇非常正確,在慢慢獲得更多獎項嘉許的同時,也引起了各地威士忌飲家的關注,以致後來甚至得到了跨國酒類巨頭Diageo的注資,在2016年建起更大更新穎的廠房,令生產規模和推廣都可以進一步擴大。現時他們的總部位於市中心的Port Melbourne,不單有着非常豐富的導賞行程,也算是相當容易到達的地點。
那麼,到底怎麼才是一個有澳洲特色的作品?正好幾年前他們的前任CEO Andrew Macdonald到訪過香港,我也有幸和他聊過一會有關Starward的方針,他認為在眾多新酒廠湧現的年代,堅持如一、走出新方向才是成功的關鍵。
雖然麥芽和酵母都是來自Melbourne附近,但最主要的影響還是木桶,有別於各國威士忌產業也是以波本桶和雪莉桶去陳年,他們用到當地、或距離酒廠不到一日車程的葡萄酒莊園尋找不同紅葡萄酒桶。他背後的想法是:既然世人都覺得澳洲紅酒有其特色,為何不把這優秀之處糅合在一起?
另外因為當地的天氣變化可以很急劇(他們甚至形容為Four Seasons in a Day),對於烈酒熟成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加速。雖然其他較熱的亞洲地區也有夏天,但澳洲的熱浪來襲真的不能說笑……因為氣候的分別,Starward的確發展出一套完全不同於其他知名產國的道路。
玩味威士忌 一瓶難求
品牌亦推出了玩味性質較重的Projects系列,取材不僅限於當地材料,國外的原料、重泥煤,以至和其他味道混合的liqueur及cocktail都會用到。其中一些像薑啤或是蜂蜜酒的木桶喝起來甚至都不像威士忌,但由於過於獵奇以及產量低至一瓶難求,也是累積起不少另類粉絲,當地有些威士忌群組就會定期舉行聚會,品飲這些特別作品。當然其中也有成功的案例由實驗款式轉為常規生產,像其中一款Peated Finish就用到蘇格蘭的Lagavulin酒廠木桶作二次熟成,為其添上一絲煙熏感覺。
事實上除了澳洲,還有不少傳統5大產國以外的地區正在涉足威士忌這行業,有興趣嘗新的你,記得要多加留意了。●
■Tony Leung
fb專頁「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版主,專欄作家,一個醉多過醒的酒徒。為了有更多機會嘗試不同佳釀,近年用盡辦法令更多人鍾意威士忌。
文:Tony Leung
編輯:陳淑安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Instagram @mp_foodie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