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運動後必須補充電解質?三高人士飲用過量影響血壓|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羅銘駿

新城八大家
更新於 2023年11月16日01:43 • 發布於 2023年11月16日01:43

劇烈運動過後,身體流失大量水分及電解質。究竟什麼是電解質?電解質有什麼功能呢?

治未病-自然療法-飲食新知-養和醫院-營養師-電解質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主持:今天邀請了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羅銘駿講解電解質。電解質飲品被視為運動後的補充品,坊間有很多這類產品都標榜為低糖,電解質到底是什麼?
營養師:很多人都會混淆電解質和礦物質,常見的礦物質包括鈉質、鉀質、鈣質及鎂質,當這些物質於體液中溶解,變成能導電的化合物,就是電解質。

治未病-自然療法-飲食新知-養和醫院-營養師-電解質

主持:那飲品中的物質,算是礦物質還是電解質呢?
營養師:因為這些物質已經溶入液體中,所以被稱之為電解質飲品。
主持:電解質有什麼作用?日常生活中真的需要補充電解質嗎?
營養師:多數大眾對電解質的認知是源於運動飲品。運動後,身體會出汗或排尿時便會流失電解質,但不一定要即時補充,而是當身體的儲備量不足時才需要補充。若平常出外散步或進行簡單運動等,其實沒有需要額外補充電解質。一般來說,如運動時間少於一小時,並不需要特別補充電解質;若運動超過一小時而且過程中大量流汗,尤其當天氣潮濕或較熱的時侯,便要額外補充。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主持:每種運動的強度和進行的時間也不一樣,譬如泰拳一節課堂長達一小時,又或行山通常歷時幾個小時,在太陽下更會大量流汗,兩者都需要消耗很多體力及大量流汗,是不是流汗愈多,便要補充更多電解質?
營養師:對的,每個人的流汗量都不一樣,有些人可能進行十五分鐘劇烈運動,也不會大量流汗;亦有些人可能只是運動一、兩分鐘,已經汗流浹背,所以建議運動時會大量流汗的人士飲用電解質飲品補充身體所需。
主持:如果不補充電解質身體有什麼影響?會否出現暈眩,甚至致命?
營養師:嚴重缺乏電解質的話有機會致命,但絕大部分情況下也毋需過於擔心,因為身體本身會自動調整電解質的水平,只是當流失過多水分,同時亦會流失含電解質的體液,這時便有需要作額外補充。電解質的作用是控制心臟跳動、肌肉收縮,和腦神經運作,所以當電解質不足時,身體會出現相關徵狀如疲倦或頭痛等。另外,如運動後出現心悸、容易抽筋或晚上失眠,有機會是因為電解質不足,較嚴重的徵狀包括嘔吐或腹瀉等。

治未病-自然療法-飲食新知-養和醫院-營養師-電解質

主持:電解質飲品宣傳常標榜無糖,是不是代表它不會致肥,喝多少也沒有問題?
營養師:不是的,這類電解質飲品有其特性,就是糖分濃度較高;每一百毫升的飲品需含約有六至八克的碳水化合物,能有助吸收電解質,,才稱得上是有效的電解質飲品,故糖分不會太少。以某品牌的一瓶 500 毫升電解質飲品計算,含有三十克糖,其實已相等於六茶匙糖,所以糖尿病患者及減重人士則要注意。若標籤上顯示該產品為無糖或零糖,理應上沒有添加額外糖分,因此這些電解質飲品的卡路里也相對地低,若飲品屬無糖,則只能用來補充運動時所流失的電解質,未必能夠補充所需能量。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主持:那飲用過量會否對身體造成負擔?
營養師:我們的體內有自動調節電解質的機制,所以一般人士不用太擔心,但需要長期服藥,如利尿藥、血壓藥的慢性疾病患者,及有心臟病史的人士就要多加注意,因電解質中的鈉質會導致血壓上升。另外,過量鉀質會影響心臟功能,有機會形成心律不正;腎病病人也要注意電解質內鉀質的攝取量,因他們的受影響的腎臟功能有機會不能正常地排走這些物質。
主持:那是否建議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腎病的人士不要飲用這類飲品?
營養師:若有需要飲用,建議他們先諮詢醫生的意見。假如醫生懷疑病人電解質失衡,可能會先為他們安排其他測試檢查後,才判斷是否需要補充電解質。

治未病-自然療法-飲食新知-養和醫院-營養師-電解質

主持:若飲用過量電解質飲品,身體會否自動排出這些電解質?
營養師:正常情況下,電解質會經由腎臟排出來,但若本身的腎功能較差或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士,這方面可能會出現困難。
若想補充電解質,可適量進食香蕉、牛油果、蕃薯這類含有鉀質的食物。另外,梳打餅、麵線或芝士等亦含有鈉質,只要維持飲食均衡,日常已可補充到所需的電解質或礦物質。
主持:謝謝營養師分享有關電解質的知識,大家不要以為電解質飲品不含糖分就多飲無妨。希望下次有機會再談,再見。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大灣區生活】港人北上「醫」、食、住、行4大指南!
高燒 Gofever
1 歲嬰染A流高燒!住院 4 天病逝 孩童流感常見併發症一次看
Heho 健康(台灣)
腹瀉疫情反彈!單週 30 萬人次就醫 群聚大多是諾羅
Heho 健康(台灣)
柯文哲恩師、台灣心臟外科先驅朱樹勳辭世 享壽87歲
Heho 健康(台灣)
為何青少年自殺率高? 醫揭3大關鍵因素
Heho 健康(台灣)
70歲翁腹痛就醫竟確診肝癌!醫警示:這類人風險最高
Heho 健康(台灣)
急診「等嘸床」?醫曝台灣ICU病床人口比「世界第一」
中天新聞網
為何今年急診壅塞如此嚴重?該怎麼改善? 急診醫師分析原因與解決方法!
台灣健康醫療網
錢和休假都不到位!公會盼提供津貼 解決護理師離職潮
中天新聞網
廚房PM2.5濃度恐比戶外高!夫妻「開自助餐20年」雙雙罹肺癌
中天新聞網
有圖!發癢、紅斑、龜裂…搞懂「老後常見皮膚問題」!呵護肌膚4解方:多補充「這些營養素」
幸福熟齡(台灣) ╳ 今周刊
耳鳴、耳悶有什麼不同?差異、就醫時機一次看!僅單側耳有症狀要注意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天天吃麵包傷身?研究含二級致癌物 醫:洋芋片更危險
中天新聞網
高血脂盛行率已達3成! 血脂要看哪些檢測指標?怎麼做才能有效控脂?
台灣健康醫療網
【兒童成長】 點解小朋友要攬毛公仔、枕頭被仔入睡? 認為有生命 具有強大陪伴力量
MamiDaily
1月泰國就增3例新型M痘 潑水節4月登場!行前最晚「這時間」應打疫苗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天冷3動作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室內溫度控制在這區間最安全
康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