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醫師撰文指出,早餐不僅不是最重要的一餐,睡前那一餐才是最重要,而且越靠近睡前吃越好。這樣的觀點顛覆了現在普遍提倡的早餐要吃得好,盡量不要碰宵夜,讓不少人納悶:難道長久以來都做錯了嗎?
結論先說在前,從肝膽腸胃科和精神科醫師的觀點來看,文中有許多似是而非的說法;而且從現有研究和臨床觀察,並沒有足夠證據支持這篇文章的論點,醫師們認為,這麼做不僅得不到好處,如此提倡更可能危害許多人的健康。
根據文章中的說法,睡覺休息時才是腸胃系統進行消化工作的時候,此時副交感神經主導,腸胃能充分蠕動,身體不需負擔其他工作,睡前攝取好的營養素,能在睡眠中好好修復。
肝膽腸胃科醫師楊聰鎰指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是相互抗拮的作用,白天由交感神經主導,以應付各種壓力,睡覺時則副交感神經上升;副交感神經確實與腸胃蠕動有關,但睡眠時所有生理機轉還是會下降。
駁1:睡前進食,不利消化系統作用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形容,交感神經類似加油器的作用,副交感神經則像是剎車器。睡覺時由副交感神經主導主要是為了讓生理運作緩和,有好的睡眠品質、血壓、心跳減緩、男人陰莖也會勃起,但是如果在睡前進食,強迫腸胃蠕動,反而容易消化不完全、蠕動不順,干擾睡眠。
過去有研究發現,睡眠時,整個腸胃道都不利於消化吸收。包括唾液腺分泌量、吞嚥次數、食道括約肌的壓力、收縮頻率等,都會下降許多,胃排空時間延長,小腸、大腸蠕動也減少,肛門管腔的壓力也下降。若是胃食道逆流的病人,睡前吃了大量食物,會讓逆流情況更加劇。
太晚進食也不利於消化性潰瘍的病人。過去有研究在受測者的胃放入胃酸,比較晚上6點和晚上9點進食的胃酸情況,結果顯示,晚上9點進食的人的胃酸比較多,整晚和睡眠周間的胃酸酸度也高出許多。
駁2:睡前進食 腦中風、心肌梗塞風險增加
台灣曾經研究32名夜間猝死的外籍勞工,發現睡前進食是相關唯一因子,楊聰鎰說,雖然不清楚原因,但仍有某種程度的意義,應該被考慮進去。也有人認為,睡前大量進食,不利於血壓控制,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機會都可能增加。
駁3:消耗能量少 容易形成脂肪肝
白天飯後活動,能消耗能量,但如果晚上飯後就睡覺,容易堆積三酸甘油酯,導致脂肪肝。而且夜晚進食,肝臟必須不斷工作、合成、代謝物質,對肝臟是一大負擔。
駁4:膽結石、尿路結石機會增加
睡前大量進食或吃得太過油膩,也可能提高膽結石和尿路結石的機會。因為躺著會影響膽汁引流;飯後3~4小時則是鈣離子代謝的高峰,這時如果在睡覺,就會影響代謝的效率,楊聰鎰說。
駁5:晚進食者吃得多 肥胖機率高
雖然有研究認為,如果整天攝取的食物量和卡路里和一般人一樣,晚吃不一定會變胖,但從流行病學和臨床觀察,晚進食的人大多在其他時間也會吃的比較多,往往還是比較肥胖。
一位報社總編輯透露,多位同事習慣半夜2點下班後去牛肉麵攤吃喝,不到半年全都變胖,其中還有人胖到呼吸都有呼嚕聲,影響工作時的體力。
楊聰鎰說,國外也有研究指出,即使睡前攝取比較好的營養素,比如酪蛋白、清蛋白,雖然不致影響運動習慣的人,但對肥胖者或女性來說,血脂肪、糖尿病、胰島素阻抗都會增加。
早餐是金餐 三餐正常才是維持健康不二法則
網路文還提出,早餐是多餘而危險,不如睡前吃得好,隔天不需要吃早餐,因為前晚獲得修復的身體足以支應起床後3~4小時不需要額外的熱量。
但這說法也被楊聰財推翻,「早餐是金餐、午餐是銀餐、晚餐是銅餐,才是不變的定律。」以黃金睡眠時間晚上11點~上午6點來說,假使早上6點起床,遲至上午9~10點才進食,這時正是工作或學習的時間,但血液卻集中到腸胃道消化食物,頭腦運作就會受到干擾,容易昏昏欲睡。
楊聰鎰也強調,如果晚餐正常吃,就不需刻意挪到睡前、宵夜時段吃,也就沒有必要延後吃早餐的時間。正常人白天工作、學習,需要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才能提供人體這部機器一整天運轉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