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棕色脂肪」竟能燃燒熱量? 醫師揭密「這類人才有」

中天新聞網
更新於 02月21日08:45 • 發布於 02月21日08:45

健康中心/綜合報導

春節期間親友團聚,少不了豐盛的年菜,美食的誘惑讓許多民眾攝取過多熱量,加上熬夜更是加重身體負擔,許多民眾多吃少動,年後才發現腫了一大圈!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32.4%民眾在過年期間體重增加,平均增加1.7公斤。淨妍醫美診所曾俊夫醫師表示,肥胖會無聲無息地影響體內器官的運作,並帶來許多併發症,建議控制飲食與運動,局部較難去除的皮下脂肪,則可透過醫美減脂療程達到改善。

許多民眾多吃少動,年後才發現腫了一大圈。(圖/pixabay)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即使沒有造成身體的不適,但肥胖仍會無聲無息的影響體內器官的運作,帶來許多併發症。根據醫學統計,體重愈重者,慢性疾病發生率愈高,死亡率也愈高,常併發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中風、骨關節炎、呼吸系統疾病、癌症、胃食道逆流、膽囊疾病、不孕症等。除了身體的疾病,肥胖者也容易罹患各種心理問題,輕者如產生憂鬱情緒,重則導致憂鬱症。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衡量肥胖程度,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BMI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 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或是肥胖(BMI≧24)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

體脂肪分為兩種類型,分別為「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可以幫助身體燃燒多餘的卡路里以保持溫暖,一般來說棕色脂肪在嬰兒中最常見,主要在肩膀和胸部附近,當成年後,大多數棕色脂肪流失,僅留下白色脂肪。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白色脂肪又分為「內臟脂肪」及「皮下脂肪」。「內臟脂肪」位於腹腔深處,圍繞著重要的器官例如肝臟、腸子和心臟,與皮下脂肪不同,內臟脂肪無法觸摸或感覺到,但會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這類型的脂肪主要為飲食不正常、吃多動少所形成,可以藉由飲食控制和運動逐漸消除。

曾俊夫醫師說明,飲食選擇天然食材,如完整新鮮未經過多加工調製的肉類,及蔬菜、水果、菇類、海鮮等。糕點、甜不辣、貢丸、香腸等加工食品應減少攝取。瓜子堅果類是優良的營養來源,但吃的時候最好先規劃數量,避免一顆接一顆一口接一口造成過多油脂的攝取。

瓜子堅果類是優良的營養來源,但吃的時候最好先規劃數量,避免一顆接一顆一口接一口造成過多油脂的攝取。(圖/pixabay)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運動則可每天規劃30分鐘以上的運動時間,有氧運動保持心肺功能,如果輔以重量訓量提升基本代謝率更優,避免脂肪堆積在身上造成負擔。

位於皮膚下方肌肉上方的脂肪都可以稱做「皮下脂肪」,經常會在臀部小腹、側腰、手臂、大腿內側等捏到的脂肪,它大約佔人體脂肪儲存的90%,除了飲食控制和適當的運動,部分脂肪因運動鍛鍊不到而成為局部堆積的部位,則可以透過醫美療程來改善,如:音波減脂、冷凍減脂、消脂注射,甚至是抽脂手術。音波、冷凍、消脂注射原理為殺死脂肪細胞,並經身體代謝,減少局部肥胖的體積;手術則藉由侵入性方式減少抽脂部位的脂肪細胞,以此消除皮下脂肪。

醫師也提醒,生活中的小習慣也都可能無形中抵銷為了減脂所做的努力,養成健康的習慣,才能常保美麗及活力。像是養成定時飲食,如早餐一定要吃,晚上7點半後不進食,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做規劃,盡量不要在規畫的時間外吃進多餘的食物。

另外多喝水分,飲料、咖啡也可以,只是要注意除了水之外的成分含量,每天喝水量保持在2000 CC以上,甚至可以規劃白天固定每小時喝200 CC水分方便達成。減脂是一個漫長且沒有捷徑的旅程,在減脂過程中務必檢視自身情況,飲食控制與規律運動,搭配醫美減脂療程,達到雕塑身材的目的。(CTWANT)

【更多報導】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咖啡】盛傳有減肥功效 拆解防彈咖啡優劣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豆豆四類營養大不同!營養師揭:綠豆是澱粉、花生屬於油脂
中天新聞網
日本女高中生推「成人香蕉」運動!台大醫感動直呼「履行承諾來台灣了」
中天新聞網
11歲男童突腹痛與血便,以為「食物中毒」! 膠囊內視鏡找出真兇
台灣健康醫療網
減重減到「中風」!40歲女術後急著瘦「少吃少喝多動」水分不夠
中天新聞網
肌少症超可怕,坐下就爬不起來!40歲後肌肉快速流失,補充6食物找回肌力
幸福熟齡(台灣)
最新 10 款 B 群推薦,B 群 7 大功效保持活力不斷電
Heho 健康(台灣)
45歲男應酬不忌口「看馬路線條扭曲」檢出眼底出血 竟是糖尿病作祟
中天新聞網
想擺脫失眠、慢性發炎、疼痛!跟著營養師吃這「8」種食物
Heho 健康(台灣)
小心國民美食「高湯、沙茶」比癌症更致命!醫示警:吃重鹹小心「心衰竭」
中天新聞網
女性有經痛、白帶、更年期等問題,中醫師建議按 1 穴位就能緩解
Heho 健康(台灣)
日本「食人菌」恐慌背後的真相! 醫師解讀風險與防護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三高慢性病奪近7萬人命!但4-7成民眾不自知 應做3事及早發現、控制
台灣健康醫療網
根管治療老失敗?專家建議用 1 方法治療,提升成功率
Heho 健康(台灣)
照顧老父母、姨父母給我的體悟: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我希望能懷著這種氣概終老
幸福熟齡(台灣)
熟齡嚐鮮期已過,就該接受老去?68歲嬤拉皮抗老,活得更開心!變老該做醫美?整型名醫5提點
幸福熟齡(台灣)
一天比一天更熱!營養師大推「無糖麥茶」促進循環還可降體溫
中天新聞網
3C產品對孩子「有害」還是「有利」?職能治療師列出3C使用5原則
台灣健康醫療網
網紅肚子痛就醫才知罹「直腸癌末期」!5月底不敵病魔去世
中天新聞網
少女騎車自摔「腳跟粉碎性骨折」 醫療團隊聯手「微創手術」復位重建
台灣健康醫療網
長者因老化失聰!以微笑掩飾非方法 戴助聽器重獲新生
NOW健康(TW)
不到10分鐘就有人罹癌病逝!肺癌霸榜20年...癌症死亡時鐘再「快轉14秒」
中天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