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早前看了在外國大受好評的《教宗選戰》,決定寫一篇導賞。所謂導賞(不是影評),旨在講述一些該電影所涉及的教會議題。電影頗能營造懸疑氣氛,鏡頭運用亦頗有詩意,觀眾即使不甚了解天主教會,應該也能好好享受。然而所有宗教都自成體系,有自己的一套語言和文化,非教徒未必能夠簡單進入其中。如果能有相關知識,相信有助欣賞該電影的故事設計、鏡頭和角色。本文有大量劇透,讀者自行斟酌。
何謂「默存心中」?
故事講述教宗選舉的秘密會議召開前,突然出現了一位自稱為樞機的人。他是喀布爾總主教Vincent Benitez,表示獲先教宗委任為「默存心中」(In pectore)的樞機。什麼是「默存心中」的樞機?現實例子不多,但亦不算特別。一般而言,教宗委任樞機時,會先公布名單,繼而在常務公開樞密會議(Ordinary Public Consistory)上舉行任命儀式。剛過去的12月7日,教宗方濟各便在樞密會議任命了21名新樞機,包括東京總主教菊地功。然而在特殊情况下,教宗可以選擇不公布個別樞機的名字,以保護該樞機免受(通常是政治環境導致的)危險。待日後情况有變,方才公布,或永遠不公布。1976年4月,教宗保祿六世宣布任命新樞機,其中兩人「默存心中」。越南河內總主教Giuse Maria Trịnh Như Khuê也獲邀參禮。他獲越共政府放行並抵達羅馬後,教廷方才公布其也是新樞機一員。他參禮時,甚至未及找到紅色禮服。1979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任命仍身陷牢獄的上海教區龔品梅主教為「默存心中」的樞機。龔主教1988年流亡美國,1991年教廷公布任命,教宗在羅馬授其紅帽。然而「默存心中」的樞機會否參與教宗選舉?歷史上並未有相關例子。根據《天主教法典》351條3項:「擢升的樞機雖經教宗宣布,但其名『默存心中』者,此時無樞機的任何義務,也不享有任何權利,但當其名為教宗公布後,即應遵守義務,並享有權利,但其所享的席次權,始自『默存於心』時。」電影裏教宗生前並無公布Benitez為樞機,只留下文件做證明,如此文件可否算是「公布」呢?真的要留待教會法專家判斷。
角色有原型
電影描述選舉開初主要有兩大競爭者:自由派的美國樞機Aldo Bellini及保守派的威尼斯總主教Goffredo Tedesco樞機。小說原作者接受訪問時提到,故事其中一個靈感來源是2005年教宗選舉,自由派嘗試合作阻止時任信理部部長拉青格樞機(Joseph Ratzinger)當選。而Bellini這個角色的原型是一名意大利自由派樞機,屬於大熱門,但首輪開票只得第三。這名樞機是米蘭榮休總主教馬蒂尼樞機(Carlo Maria Martini),而「Tedesco」在意大利文中就是解「德國的」,難免令人估計是影射出生德國的拉青格樞機。馬蒂尼和拉青格兩人在多個議題上針鋒相對,當時在教內眾所周知。然而不得不指出,現實中二人互相尊重,真實的拉青格與電影內Tedesco的作風大相逕庭,思想也縝密得多,獲跨派別尊重。馬蒂尼的靈修指導Silvano Fausti神父甚至聲稱當年馬蒂尼最後決定把票投給拉青格。當然實情只有當事人知道,但起碼可以看到電影頂多是借題發揮創作角色。現實中拉青格當選為教宗本篤十六世,而基於地緣政治考慮,美國出身的樞機從來都不會是主要競爭者。
牽涉複雜脈絡 不宜簡單二分
上述所謂「自由派」和「保守派」之說,都是簡化的標籤。由於大眾傳媒經常使用,以致教內人士、學者等都會作為分析框架使用。標籤有其真實性,但也必須警惕,知道背後有頗複雜的脈絡。電影內有提及的爭議包括:教內女性地位、對性小眾的取態、移民問題、與其他宗教(特別是伊斯蘭教)的關係,以及教會管治。以女性地位為例:相信所有教會領袖都不會(敢)公開反對提高女性在教內的地位,例如任命女性出任重要職務。但事實上,教內對於神父與修女的地位依然存有明顯偏見。數年前就有文章指出,在羅馬某些修女儘管已取得神學博士學位,依然被派去為神父洗衫做家務,而不是參與教育、發展神學的工作。掌上往往以「神貧」、「謙遜」為名,合理化權力的極度不平等。電影內,絕大部分修女都無任何對白,只是默默地為一群樞機服務。然而Sister Agnes卻是極重要的角色,在關鍵時刻用自己的方式尋求正義。可見修女不是無能力,只是被壓制。
另一個更大的真實爭論在於是否容許祝聖女性為司鐸。近年教內不斷有人士提出應該祝聖女性為執事(deacons),以應對神職人員短缺的問題。然而被歸類為自由派的教宗方濟各儘管經常提出要提升婦女地位,卻明確表示不可祝聖婦女為執事。現任信理部部長Victor Manuel Fernández樞機是自由派的頭馬人物,但同樣表示同意教宗說有關事宜「不成熟」。可見凡事都有一個光譜:簡單說開明派支持女性司鐸而保守派反對,會造成理解偏差。2023年尾信理部發表文件《懇求的信賴》,表示教會支持祝福同性伴侶。另外教宗方濟各也藉着召開主教會議,推動「共議同行」(synodality)的議程。以上兩者都遭到某些教內保守派人士強烈反對。然而有趣的是,非洲及馬達加斯加主教團研習會議主席、來自剛果的Fridolin Ambongo Besungu樞機帶領非洲教會反對《懇求的信賴》,卻支持「共議同行」。甚至當被問及應否祝聖女性執事時,也只是說需要更多研究。再次顯示「保守vs.開明」的二分法未必準確。
最大禁忌着墨不多
電影也觸及教會內兩禁忌:買賣聖職或聖物(simony),以及神職人員違反貞潔並生下兒女。電影裏中間派的加拿大樞機Joseph Tremblay以真金白銀買票,但求當選教宗。樞機團團長Thomas Lawrence樞機為尋求真相,甚至不惜犯禁闖進已封鎖的教宗房間。根據《法典》第149條3項,「職務因買賣而成立的授予,依法無效。」而1380條則訂明:「因買賣行為而施行或領受聖事者,處禁罰或停職罰。」在中世紀,買賣聖職確實非常嚴重。然而到了現代,已經極少聽聞。因此作者以此為主要戲碼之一,對我而言實在有點反高潮。另一名大熱候選人、來自尼日利亞的Joshua Adeyemi樞機則因為被揭發多年前與修女發生性關係,甚至育有兒子,而馬失前蹄。神職人員有兒女這種事,現實中雖然不算普遍,但也不屬罕見。2014年,來自愛爾蘭的Vincent Doyle當知道自己是神父之子後,成立組織Coping International,連結和自己處境相同的人士,並獲時任都柏林總主教Diarmuid Martin支持。2019年,按《紐約時報》報道,教廷首次公開承認有內部指引處理「聖職人員的孩子」(children of the ordained)問題,並強調以孩子的福祉為優先。儘管教廷態度相對開放,然而在某些地區例如非洲、菲律賓,這些「聖職人員的孩子」依然備受歧視,無處容身。其實教會最大的禁忌,仍然是神職人員性侵犯孩童的問題。或許作者覺得此議題已經太多討論,所以故事裏反而着墨不多。
電影中也巧妙地運用鏡頭拍出一些意象。其中一情節,選舉場所西斯汀小堂的天花板被炸開一角,令選舉暫時中止。選舉程序恢復後,樞機們回到聖堂,排排坐準備填寫選票。枱上的選票和文件被聖堂缺口吹進的微風吹拂而擺動,發出沙沙細響。1962年,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召開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相傳他曾說:「打開教會的窗,容讓聖神的風吹進來。」究竟教宗有否說過這話,我暫時未能考證,但電影的那一幕明顯契合此流傳之說。電影接近尾聲,Bellini問主角Lawrence假若當選教宗,會取什麼名號,Lawrence答:「若望」。
真正選戰早已開展
電影的英文名是「Conclave」,而情節也聚焦於教宗死後那場秘密會議。(會議實際情况是如何,全香港目前應該只有湯漢樞機知道。)中文譯名為「教宗選戰」,卻甚為巧妙。其實教宗選戰,從來不是教宗死後才開展的。當今教宗依然健在,但教會內外已經有不少人和機構預測誰是下任教宗,甚至早就有人動員為某些人選造勢。這場真的教宗選戰,今次就不寫太多了。不過相信在不久將來,就有機會要寫。
文˙ 莫哲暐
{ 圖 } 網上圖片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