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育家斯賓塞(Herbert Spencer)曾說過:The defects of the children mirror the defects of the parents(孩子的缺點反映了父母的缺點)。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他們的言行如光線映照在孩子身上,孩子便自然仿效。那麼如家長映在鏡子上不是溫和的光線,而是難以忍受的高溫,鏡子便會因過熱而融化。看過《年少日記》優先場,回家反芻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後勁之大,使我仍不禁落下心疼電影主角傑仔的眼淚。
電影以一封在課室垃圾桶找到的遺書揭起序幕,中學老師鄭 Sir(盧鎮業飾)在找寫遺書的學生過程中,回想起童年的不快經歷。鄭 sir 父親鄭自雄(鄭中基飾)是崇尚精英主義的大律師,對妻兒有家暴行為。他的大兒子傑仔(黃梓樂飾)成績差,連琴也彈不好,小兒子(何珀廉飾)剛好相反,成績優異且鋼琴天賦高,故鄭自雄兩夫婦經常將兩人比較,不時打罵傑仔,令他不斷受壓,情緒出現問題。個性乖巧的傑仔不停緊抓稻草,例如向母親(韋羅莎飾)求救,說自己經常失眠,想看精神科醫生,母親反而責怪他是自己夜晚不睡覺;又問弟弟能否與他傾訴,弟弟卻以明天早起為由推卻。傑仔在日記中寫下「我不是甚麼重要的人」,家人長期的忽略與蔑視讓他衍生了極端的想法。
美國著名精神治療師 Dorothy Law Nolte 在 1954 年寫下詩篇〈孩子從生長的環境中學習〉(Children Learn What They Live),帶出父母的管教模式能改寫孩子言行態度的信息。以為下部分節錄:
If a child lives with criticism, he learns to condemn. 在批評中成長的小孩,他們學會抱怨。
If a child lives with hostility, he learns to fight. 在敵意中成長的小孩,他們學會爭鬥。
If a child lives with ridicule, he learns to be shy. 在嘲笑中成長的小孩,他們學會畏縮。
If a child lives with shame, he learns to feel guilty. 在羞辱中成長的小孩,他們學會自責。
If a child lives with encouragement, he learns confidence. 在鼓勵中成長的小孩,他們學會自信。
If a child lives with praise, he learns to appreciate. 在讚揚中成長的小孩,他們學會欣賞。
If a child lives with fairness, he learns justice. 在公平中成長的小孩,他們學會正義。
If a child lives with approval, he learns to like himself. 在認可中成長的小孩,他們學會自愛。
If a child lives with acceptance and friendship, he learns to find love in the world. 在接納與友善中成長的小孩,他們學會在世界中尋覓愛。
我曾與兩名朋友聊起童年,他們講述小時候受父母言語及肢體暴力的往事時仍心有餘悸。慶幸的是,父母折射給他們的陰影並沒有從身上展現。只是,雖然沒有成為父母一般的惡魔,內心一角仍被童年的毒熱融掉。我這兩位朋友,一人即使找到真愛,但她依然無法完全信任對方,經常忍不住懷疑猜度;另一人則害怕受傷與失去而不去擁有,他困於保護罩中自舔傷口,等待癒合的一天。
《年少日記》的英文名字為「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時間如故為人生篇章翻頁。所有的悲傷會從「Is」轉「Was」,像那本日記由原來光明正大地伏在書桌上,變成如禁忌般藏在櫃底。時間或許從來無法治癒傷口,它只有如沙子隱埋悲傷的能力。那到底怎樣才能跨過暗影?請服膺,世上沒有完全的「感同身受」,擁抱與陪伴比起從主觀角度出發的「建議開解」更有力,主動尋求可信任的人傾訴比被動讓時間掩飾傷疤更抱希望。雖然世界待人苟刻,但你不需苟刻待己或別人,擁抱自己,擁抱他人,你絕對是重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