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唔痛就冇事?四種生殖器潰瘍最好要識

am730
更新於 04月25日14:33 • 發布於 04月28日05:30

「你這邊是怎麼了?」女友指著洛華的下體,問:「那算是個潰瘍嗎?」

「喔,真的嗎?」洛華表現出一副不知情的模樣,說:「我現在才注意到。嗯,可能是我前幾天不小心撞到受傷的吧,沒事沒事,現在一點都不會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你有背著我做什麼事情嗎?」女友繼續追問:「這看起來就像是性病。」

「哪有,冤枉啊!」洛華連忙說:「我就說不會痛了,你看這裡也乾乾淨淨,沒有流膿流湯,這哪會是性病啊!」

乾淨的潰瘍,就不是性病引起的嗎?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各種生殖器潰瘍的表現。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感染性生殖器潰瘍

生殖器潰瘍或許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常見,泛指位在陰莖、陰道、與會陰處的潰瘍。而且並不是這個潰瘍不會痛,或看起來還算乾淨,沒有化膿,就屬於正常。引發生殖器潰瘍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癌症、外傷、藥物、自體免疫疾病、和性傳染病的感染。我們今天主要討論的是經由性病傳染後出現的生殖器潰瘍。

  • 陰部疱疹

陰部疱疹(Genital herpes)可能是最常見的生殖器潰瘍原因。最經典的樣貌是群聚型的小水泡。首次感染生殖器單純皰疹(Herpes simplex virus)約一兩個星期之後,患者會出現局部和全身症狀。局部症狀代表著生殖器群聚型、會痛會癢的水泡與潰瘍,水泡的範圍會繼續擴散變大,同時雙側淋巴結會腫大且疼痛。全身症狀則包含了前三到四天的發燒、頭痛、肌肉痠痛與疲憊。大約過了兩三個星期之後,生殖器的水泡與潰瘍會開始結痂,逐漸愈合。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患者可能會反覆感染生殖器單純皰疹,若再度出現生殖器潰瘍與水泡,通常範圍會小一點,痛會少一點,天數少一點。

  • 梅毒

在不安全的性行為9天到90天(平均約三星期)內,若有感染梅毒(Syphilis),可能會在生殖器出現無痛、單一的潰瘍。雖然部分患者會出現出現具痛感且多發性的潰瘍,但通常「單一、無痛」的生殖器潰瘍是最第一期梅毒的經典徵兆,另外的特點是摸起來會有點硬,有人說像是皮下藏了顆鈕扣那種感覺,因此這樣的潰瘍被稱為「硬性下疳」。男性出現在陰莖,女性出現在陰道或會陰部。這時患者潰瘍的滲出物具有大量的梅毒螺旋體(T. pallidum)病菌,會繼續傳染梅毒給他人,雙側的腹股溝淋巴節會腫大,但通常也不會痛。

沒有治療的話,通常第一期梅毒造成的生殖器潰瘍也會在幾個星期後自行愈合,甚至不會留下疤痕。但這時梅毒螺旋體仍會在患者體內作亂。在感染後六星期至六個月內,進入第二期梅毒,因為這時梅毒螺旋體進到血液循環裡,患者會發燒、無力、關節疼痛,也可能繼續出現生殖器潰瘍。若再不接受診斷治療,會進入第三期神經性梅毒。

  • 軟下疳

軟下疳(Chancroid)是由杜克雷嗜血桿菌(H. ducreyi)傳染的性病,在性行為暴露感染後的數小時至數天內就會出現紅色丘疹貌,接下來一兩天內,紅色丘疹會裂開形成很痛的潰瘍。這樣的潰瘍通常是非硬結的,摸起來並不硬,因此被稱為軟性下疳。潰瘍可以是單一個,也可能是多個,其潰瘍底下邊緣有點微微的高低起伏,並不規則,且基底易碎發紅,常覆蓋有化膿性的滲出物。除了潰瘍很痛之外,單側或雙側的腹股溝淋巴結也會腫的很大,還很痛,甚至淋巴結也會化膿形成潰瘍

  • 腹股溝肉芽腫

腹股溝肉芽腫(Granuloma inguinale,或稱donovanosis)是由肉芽腫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granulomatis)造成的生殖器潰瘍。原本在印度、南亞、南非、南美等處最為盛行,但隨著疾病全球化和人口流動,也開始會在其他區域出現。患者染病初期並不會有生殖器的疼痛,但若沒有適時治療,其潰瘍會愈來愈明顯,形成肉芽腫。病灶處看起來非常鮮紅,且會出血,變得開放並「見肉」,其潰瘍不會結痂,通常感染面積是愈來愈大,潰瘍逐步失控。

面對生殖器潰瘍

在這篇簡介裡,我們描述了四種不同感染性生殖器潰瘍的樣貌與病程,其主旨並不是要大家自我診斷,而是希望大家能夠知道,並不是一個潰瘍不痛,或看起來乾乾淨淨,就不是感染造成的。疾病有很多不同的樣貌,若有疑慮,最好是就診並即時接受診斷與治療,才不會延誤治療的好時機,或繼續傳染給他人。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不痛就沒事嗎?這四種生殖器潰瘍,最好要認識

原文刊登於 AM730

睇完新聞,記得追蹤am730以下平台,接收最新、最啱你嘅消息!
Facebook:am730 (https://www.facebook.com/am730hk)
Instagram:am730hk (https://www.instagram.com/am730hk/)
YouTube:am730 (https://www.youtube.com/c/am730video)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夏季高溫危險!「這個溫度」人體會受不了 熱危害風險簡單算、防中暑
康健雜誌
【白飯】以為冷飯加熱就食得?處理不當分分鐘患炒飯綜合症!
高燒 Gofever
KP.2不容小覷!他「撐5年」才確診新冠 揭崩潰病程:身體像被砲彈轟過
中天新聞網
有益健康的「慢早晨」成為歐美流行新趨勢,專家證實可有效緩解焦慮、緊張、不安情緒,慢節奏早晨可這樣開啟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入夏冒出好多惱人蟲蟲 搞懂5關鍵問題,蚊、蟻、果蠅、蟑螂遠離你
康健雜誌
天氣熱到爆!彰化2患者不耐高溫昏厥 醫示警「早上10點到下午4點」別外出
中天新聞網
桃園婦茂婦幼診所「好孕座談會」 李宓分享雙胞胎喜訊
NOW健康(TW)
快訊/韓國進口「辣椒粉」被檢出農藥超標!逾8000公斤須退運銷毀
中天新聞網
地震後家中貓狗「出現這些情況」恐是憂鬱症! 頻繁進出貓砂、異常舔毛注意
台灣健康醫療網
梅毒、淋病確診數增!嬰兒2個月大也先天性梅毒 一查1家3口都中鏢
台灣健康醫療網
10句「健康飲食」指南指引你健康飲食之路的方向,營養師再教你如何吃得健康又不費力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營養師推薦「夏日必吃」的5種水果!熱量、功效和營養價值一次看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COVID-19 疫情進入流行期!確診暴增 817 例,上升 3 成
Heho 健康(台灣)
鼓勵好處多!3 技巧將鼓勵說出口,4 提醒讓孩子感受信任
Heho 健康(台灣)
益生菌能逆轉腎功能?專家:做對一件事更重要
康健雜誌
快訊/馬來西亞「咖哩粉」20種原物料檢出磷化氫!邊境擋下1100公斤
中天新聞網
台越生醫菁英齊聚臺北,共譜國際醫藥交流新篇章
台灣健康醫療網
欣葉台菜、微風超市都上榜! 北市抽查「蔬果農藥殘留」12件不合格
中天新聞網
沸騰時代來臨!慎防夏季熱傷害 嬰幼兒症狀嚴重恐奪命
NOW健康(TW)
心血管健康與營養的完美結合! 探索酪梨的優勢與益處
台灣健康醫療網
快訊/腸病毒還在流行!就診數還在攀上升 3例都是未滿1歲嬰
中天新聞網
新冠增「2起幼兒重症」! 南部1歲童「腦水腫」住院一周...仍在加護病房
中天新聞網
蘇一峰怒轟「新冠抗病毒藥」缺貨!疾管署:2萬份莫納皮拉韋7/4抵台
中天新聞網
把握黃金治療期!7月起未滿7歲兒童 新增6次發展篩檢
NOW健康(TW)
「依託咪酯」是什麼? 電子菸濫用成國人健康隱憂
台灣健康醫療網
7月2日台灣「U=U Day」測不到HIV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破解愛滋病毒迷思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夏季流感也來添亂,疾管署曝重症+77、死亡+10!預防流感最佳做法
Heho 健康(台灣)
COVID-19確診數激增!台大重啟「控床」措施
Heho 健康(台灣)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從頭到腳都可能發生!一文了解自律神經失調原因&如何改善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