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唔痛就冇事?四種生殖器潰瘍最好要識

am730
更新於 04月25日14:33 • 發布於 04月28日05:30

「你這邊是怎麼了?」女友指著洛華的下體,問:「那算是個潰瘍嗎?」

「喔,真的嗎?」洛華表現出一副不知情的模樣,說:「我現在才注意到。嗯,可能是我前幾天不小心撞到受傷的吧,沒事沒事,現在一點都不會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你有背著我做什麼事情嗎?」女友繼續追問:「這看起來就像是性病。」

「哪有,冤枉啊!」洛華連忙說:「我就說不會痛了,你看這裡也乾乾淨淨,沒有流膿流湯,這哪會是性病啊!」

乾淨的潰瘍,就不是性病引起的嗎?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各種生殖器潰瘍的表現。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感染性生殖器潰瘍

生殖器潰瘍或許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常見,泛指位在陰莖、陰道、與會陰處的潰瘍。而且並不是這個潰瘍不會痛,或看起來還算乾淨,沒有化膿,就屬於正常。引發生殖器潰瘍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癌症、外傷、藥物、自體免疫疾病、和性傳染病的感染。我們今天主要討論的是經由性病傳染後出現的生殖器潰瘍。

  • 陰部疱疹

陰部疱疹(Genital herpes)可能是最常見的生殖器潰瘍原因。最經典的樣貌是群聚型的小水泡。首次感染生殖器單純皰疹(Herpes simplex virus)約一兩個星期之後,患者會出現局部和全身症狀。局部症狀代表著生殖器群聚型、會痛會癢的水泡與潰瘍,水泡的範圍會繼續擴散變大,同時雙側淋巴結會腫大且疼痛。全身症狀則包含了前三到四天的發燒、頭痛、肌肉痠痛與疲憊。大約過了兩三個星期之後,生殖器的水泡與潰瘍會開始結痂,逐漸愈合。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患者可能會反覆感染生殖器單純皰疹,若再度出現生殖器潰瘍與水泡,通常範圍會小一點,痛會少一點,天數少一點。

  • 梅毒

在不安全的性行為9天到90天(平均約三星期)內,若有感染梅毒(Syphilis),可能會在生殖器出現無痛、單一的潰瘍。雖然部分患者會出現出現具痛感且多發性的潰瘍,但通常「單一、無痛」的生殖器潰瘍是最第一期梅毒的經典徵兆,另外的特點是摸起來會有點硬,有人說像是皮下藏了顆鈕扣那種感覺,因此這樣的潰瘍被稱為「硬性下疳」。男性出現在陰莖,女性出現在陰道或會陰部。這時患者潰瘍的滲出物具有大量的梅毒螺旋體(T. pallidum)病菌,會繼續傳染梅毒給他人,雙側的腹股溝淋巴節會腫大,但通常也不會痛。

沒有治療的話,通常第一期梅毒造成的生殖器潰瘍也會在幾個星期後自行愈合,甚至不會留下疤痕。但這時梅毒螺旋體仍會在患者體內作亂。在感染後六星期至六個月內,進入第二期梅毒,因為這時梅毒螺旋體進到血液循環裡,患者會發燒、無力、關節疼痛,也可能繼續出現生殖器潰瘍。若再不接受診斷治療,會進入第三期神經性梅毒。

  • 軟下疳

軟下疳(Chancroid)是由杜克雷嗜血桿菌(H. ducreyi)傳染的性病,在性行為暴露感染後的數小時至數天內就會出現紅色丘疹貌,接下來一兩天內,紅色丘疹會裂開形成很痛的潰瘍。這樣的潰瘍通常是非硬結的,摸起來並不硬,因此被稱為軟性下疳。潰瘍可以是單一個,也可能是多個,其潰瘍底下邊緣有點微微的高低起伏,並不規則,且基底易碎發紅,常覆蓋有化膿性的滲出物。除了潰瘍很痛之外,單側或雙側的腹股溝淋巴結也會腫的很大,還很痛,甚至淋巴結也會化膿形成潰瘍

  • 腹股溝肉芽腫

腹股溝肉芽腫(Granuloma inguinale,或稱donovanosis)是由肉芽腫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granulomatis)造成的生殖器潰瘍。原本在印度、南亞、南非、南美等處最為盛行,但隨著疾病全球化和人口流動,也開始會在其他區域出現。患者染病初期並不會有生殖器的疼痛,但若沒有適時治療,其潰瘍會愈來愈明顯,形成肉芽腫。病灶處看起來非常鮮紅,且會出血,變得開放並「見肉」,其潰瘍不會結痂,通常感染面積是愈來愈大,潰瘍逐步失控。

面對生殖器潰瘍

在這篇簡介裡,我們描述了四種不同感染性生殖器潰瘍的樣貌與病程,其主旨並不是要大家自我診斷,而是希望大家能夠知道,並不是一個潰瘍不痛,或看起來乾乾淨淨,就不是感染造成的。疾病有很多不同的樣貌,若有疑慮,最好是就診並即時接受診斷與治療,才不會延誤治療的好時機,或繼續傳染給他人。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不痛就沒事嗎?這四種生殖器潰瘍,最好要認識

原文刊登於 AM730

睇完新聞,記得追蹤am730以下平台,接收最新、最啱你嘅消息!
Facebook:am730 (https://www.facebook.com/am730hk)
Instagram:am730hk (https://www.instagram.com/am730hk/)
YouTube:am730 (https://www.youtube.com/c/am730video)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減重減到「中風」!40歲女術後急著瘦「少吃少喝多動」水分不夠
中天新聞網
日本「奪命食人菌」5個月近千人中標!專家曝:與新冠有關
中天新聞網
20多歲男血糖飆500!「有拿藥但没在吃」醫搖頭:拿生命開玩笑
中天新聞網
豆豆四類營養大不同!營養師揭:綠豆是澱粉、花生屬於油脂
中天新聞網
麵越細鈉越多!他天天吃「雞絲麵」吃到高血壓 鈉含量是通心粉近百倍
中天新聞網
肚子摸到硬塊、體重突減輕!「4大症狀」維持逾2周速就醫
中天新聞網
照顧失智夫10年至離世,她走出傷痛活出無憾人生!參加讀書會、90歲獨自旅遊:「我為我自己而活」
幸福熟齡(台灣)
4月熱傷害就已增1倍! 炎炎夏日3招預防中暑、熱昏厥
台灣健康醫療網
日本「食人菌」恐慌背後的真相! 醫師解讀風險與防護
台灣健康醫療網
預防肺癌! 從避免危險因子和「我的餐盤」開始
台灣健康醫療網
臺大醫院攜手NVIDIA「心臟病AI診斷貢獻全世界」! 揭最新3項先期開發
台灣健康醫療網
明明很累就是睡不著?名醫林靜芸靠「這招」戒掉安眠藥!改善失眠還能降低焦慮、抑鬱感
幸福熟齡(台灣)
「鼻竇炎症狀」有哪些?鼻竇炎會自己好嗎?帶你了解急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情緒健康】憤怒時想掟嘢瘋狂購物 日專家推介零花錢洩憤妙法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張學友感染RSV病毒取消演唱會 台大醫師警告:1歲以下嬰兒更危險
台灣健康醫療網
8旬嬤腹痛「隨便吃胃藥」痛到送急診!醫驚:胃酸、膽汁都漏到腹腔
中天新聞網
新一代智慧自主移動消毒機器人,提供安全的就醫環境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不是橄欖油!專家大推「亞麻仁籽油、紫蘇油」減重防心梗
中天新聞網
九旬嬤解便困難確診第二期直腸癌! 「術前優化」成功消除癌,樂享餘生
台灣健康醫療網
坐太久「上班族、司機族群 」消化不良大宗!中醫揭:25至45歲最多
中天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