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思新作《元素大都會》(Elemental)好像在問:當火遇上水,天性不相容的他們會發生甚麼事?
掌舵電影的導演 Peter Sohn 實際在說:當離鄉別井時,我想記住上一代為自己所作的犧牲。
彼思在 Twitter 發佈了一封由 Peter Sohn 親筆撰寫的信,信上記載了他小時候跟父母由韓國移民到美國,母親攜自己到電影院的童年經歷。也許因為信件的對象是全球觀眾,文字沒有流露太多對已故父母的感慨,反映更多的是家庭在他心中至關重要的地位。說穿了,《元素大都會》的戲劇核心本來就不在外在環境的種族衝突,而是一個內在的兩難抉擇——忠於家庭,還是忠於自我。
跟《玩轉極樂園》(Coco)的家庭戲劇類似,《元素大都會》的主角 Ember 屬於本性暴躁的火族,她結識了生性隨和的水族男子 Wade,礙於火族親人的教誨,Ember 害怕與 Wade 展開跨族群的戀愛關係,也周旋在接手家族生意和離開家人追尋夢想的選擇之間。相較前者簡化現實個人掙扎、家庭優於一切的意識形態,本片主張後代擁有自主獨立的思想(尤其是作為女性的 Ember),鼓勵子女離開家庭往外闖。縱使電影仍然把「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視為人生抉擇的法則,但 Ember 違反家族教訓(與水族接觸)、突破自己被家人決定的命途(毋須再服務態度野蠻的顧客),故事推崇個人自由,算是與時俱進的取態。
外國不只一篇影評形容本片故事像是以 AI 演算法生產過來,更有評論對此創造了新字「PixarGPT」。我不會質疑《元素大都會》是否來自人工智能的運算結果。在我看來電影縱是陳套,它不少諷刺現實的擬人設定——譬如在市政廳處理文書的土族人神情木獨,辦事緩慢也不講人情;Wade 生吞火族食物,表情痛苦像個不會嚐辣的人——都是創作人因應日常觀察而構想的幽默橋段,電腦還未能呈現如此荒誕滑稽的人性筆觸。不過,這類坊間評論可點出《元素大都會》和現時彼思製作的缺陷,它的戲劇衝突往往是教科書式的兩種價值觀對立,以及啟發角色尋找自己的路向,逐漸變成彼思動畫的教條。當創作人需要服從這些顯淺易明的敘事框架,導演便難以說出個人的心底話(就像 Peter Sohn 那封在 Twitter 公諸於眾的信,只能輕描淡寫自己的感受)。
動畫製作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還有時間,因此它難以迅速即時地製作,用創作適時回應社會發展。唯有避免牽涉太多社會元素,創造一些必然真確的寓言或歷險故事。2016 年《優獸大都會》(Zootopia)是彼思動畫的特殊例子,它意外地回應了 Donald Trump 競選時期煽動的種族仇恨。來到 2023 年,《元素大都會》的動畫技術進步了,連屬性透明的火和水都能成為角色,建構前所未見的「元素世界」,確有教人耳目一新之感。可惜,《元素大都會》刻劃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式的愛情及排外的社會議題,敘事直白和說教,創意實趕不上社會進步。
只有在結尾 Ember 向家人衷心至誠的跪拜,才可看見 Peter Sohn 的真正寄意。
按此了解更多 FilmBurns 影視資訊
同埋 Follow 我哋社交平台:
Facebook:@FilmBurnshk
Instagram:@FilmBurns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