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滾是個不愛上學的孩子。他喜歡學校的溜滑梯、喜歡去畫畫剪紙、喜歡學校的哥哥姐姐、喜歡老師給的貼紙、喜歡在家裡模仿學校的口令……,但他就是不愛上學。
「什麼原故,讓你不想去學校?」
他的大眼睛泛起淚光:「在學校就看不到媽咪了。」
嗯好,我懂,每天去接他時,他都用跑百米的速度衝出來,:「媽媽我好想妳!我好久沒看到妳了!」對三歲的孩子來說,從日出到日落,真的是很漫長的時間。
但是爸爸媽媽都要上班,他還是得去幼稚園,於是每天早上如何讓他心甘情願出門,就成了爸爸媽媽早上最大的挑戰,在此分享雨茵醫師很推薦也曾經用過的方法,讓爸媽們可以自由應用,當然不同小朋友的調性,可能需要微調,但基本上大方向與大邏輯是相通的。
繪本洗腦(推薦度:★★★★★)
從上幼稚園之前兩三個月,我就準備了好幾本和學校有關的繪本,每天睡前當做親子共讀的題材,一天輪一本,讀到他每本都很熟。
這招效果蠻顯著的,小滾入學適應的前兩個月完全沒有哭,那幾本上學繪本後來還成為他和媽媽聯絡感情的好工具(因為他讀到很熟,自己都會拿來講給媽媽聽。)
(小編:我們家有訂巧虎系列的產品,他們的課程安排很棒,會在小朋友準備去上課之前,會有上課與坐校車的教學書籍,我兒子在上學前就已經知道上學好玩的地方,甚至還很期待去坐校車,這裡真的覺得事先的洗腦很重要)
課後獎勵(推薦度:★★)
這招通常是救火用,在早上忽然有嚴重情緒事件,比如說一時興起想要帶大型玩具(ex:滑步車)去學校但是未果,小孩因此情緒崩潰時,提示放學後有什麼好康的等著他(通常是他喜歡的水果或是某個特殊的公園),可以迅速轉移小孩整注意力,讓他願意放棄當下堅持的事情。
這招短期效果很好,但缺點也很明顯,同一招多用幾次就沒效,還會變成跟孩子討價還價的僵局,除非萬不得已,我不喜歡用。所以建議多學習幾招,交叉使用,重點是出人意料,讓小朋友有驚喜的感覺,才能有效轉移注意力,避免落入討價還價或交換條件的窘境。
出門誘因(推薦度:★★★★)
如果出門伴隨一些特殊的事情,比如新買的鞋子、下雨可以穿雨衣雨鞋、或是讓他帶個小玩具在口袋裡,可以明顯提高小孩出門的意願。
這招也蠻好用的,但就是要一直變花樣,而且大人覺得有趣的事情小孩未必願意買單,很多時候要臨機應變,找出這幾天小孩在意的事情,從中引發誘因讓孩子動心。比如前一天晚上讀了小熊的故事,小孩很喜歡,隔天就可以考慮讓他帶小熊貼紙去學校。
不過偶爾也會有反效果的時候,像小滾一直很喜歡穿雨衣去上學,但某一次因為穿雨衣跑馬路上被媽媽喝斥之後,連續兩週都不喜歡雨衣,這時誘因反而會讓他更抗拒,甚至引發新的戰爭(媽咪心好累)。
掌心笑臉(推薦度:★★★)
這是蔡醫師從繪本上學來的招式,有一本書叫《掌心的秘密》,裡面的小女孩本來不喜歡去上學,後來媽媽在她掌心畫上笑臉,小女孩看到笑臉就想到媽媽,於是就能開心去學校。
小滾也喜歡在媽媽在掌心畫笑臉,這招一開始效果奇佳,成功克服了他年假後不想回學校的崩潰情緒,但後來他開始要求要哭哭臉、生氣臉、又哭又笑的臉……,大概效果持續一個多星期,他把自己能想到的情緒通通要求過一次,就覺得無趣了,目前完全失效。但是沒關係,我們學會很多招式,這時候就再來變換招式來互動即可。
爸爸人力(推薦度:★★★★★)
平常都是媽媽接送,偶爾爸爸載新奇又有趣,小滾的配合度會忽然提升,爸爸習慣去學校的路線也不一樣,媽媽也能稍微喘息,大推!!!人都是喜歡新鮮感,小朋友也不例外喔,偶爾換換爸爸,小朋友會覺得很新鮮,而且我誠心地認為,這也能能增進夫妻的情感,因為爸爸更容易感受與體驗到媽媽的辛苦,同時也增進了爸爸與小孩之間互動的機會,爸爸的陪伴跟媽媽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
(媽媽心底話:其實只要不是我載,什麼都好……)
提前規劃(推薦度:★★★★)
前一天先跟小孩討論明天上學前你想要吃什麼早餐?穿什麼衣服?要去學校做什麼?隔天早上起來後小孩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只要早上沒有突發事件,這是個很好的做法,缺點是如果有突發狀況,打亂小孩原本期待的流程,就會發生意料之外的大崩潰,然而眾所週知,三歲小孩真的很容易有突發狀況,比如尿床,比如沒睡飽,比如早上忽然想玩某個某具……,所以也不是百分之百有效,只能說是個減低風險的方案。
強制執行(推薦度:★)
偶爾也會有好說歹說都不肯上學的狀況,通常超過時間就只能強制執行(媽媽不想上班遲到呀!),直接扛出門抱上車,小滾試過幾次躺在地上撒賴看媽媽會不會屈服(爸爸很早期屈服過一次),後來發現完全無效,目前他已經不會採取這種抵抗措施。這個做法,偶爾還是需要祭出,這樣才能讓小朋友知道爸媽的底線在哪裡,而不是哭鬧就有效,偶爾釋放此大招,也是不錯,但釋放完此大招之後,有後續的處理與收尾工作也要做好,那就是用到這條方案後,通常放學時還要再跟小孩溝通安撫,讓他早上被強迫的情緒得以疏解,並不是強制執行完後就結束了。
我通常在強制執行後的當天晚上,等小滾等靜後,會跟他額外做約定,讓他承諾隔天要配合上學的行程,如果爸爸媽媽也是重視承諾的人,隨時體現在對孩子的身教上,這個年紀的孩子也會懂得約定和自尊的價值。有時和老師合作,老師和孩子打勾勾做約定,也會有不錯的效果。
其實不管用什麼方法,最後都還是要回到原點,就是照顧者的內在要穩定,知道不論如何,狀況都在掌握中,身為大人,我們總是有辦法把小孩送到學校,小孩就是因為反抗無效才會有情緒,適當地溝通,降低小孩的排斥感或『不必要的排斥』才是這些方法的背後用意。
很多招式今天有效,明天就無效了,小孩會找出各種方式來破解父母的規劃,但也是很甜蜜的進步和成長,小孩的怪招常常會讓迫切想送他們到學校的大人哭笑不得,一面欣賞他的創意和機靈,一面感慨小小年紀鬼點子恣多,這個畫面與互動著實增添了許多養兒育女的人生風味,人生就是這麼美妙與酸甜苦辣。
最後就是不要忘了傾聽孩子的感受,孩子不想上學有他的理由,雖然未必合乎大人的邏輯,但在他的年紀這個理由是很充份的。我會對他在意的事情表示理解和尊重,接受他當下的感覺和情緒(小滾常會告訴我他要哭一下,三分鐘就會好,之類的),這時只要給他愛和接納就夠了,不用再評論什麼或說道理,真的想要講道理,等繪本洗腦的時間再來灌輸,會比在情緒當下討論效果好非常多。
最後的最後,不管有多少招式,爸爸媽媽都是人,也都會有情緒,雨茵醫師也時不時會對盧小小的孩子理智斷線,這時要回到照顧自己內在的最初起點,就像接納孩子的情緒一樣,接住表現不好的自己,瞭解這只是暫時的情況,就跟孩子哭哭三分鐘一樣,不用太久就會過去,只要打起傘,雨後又是笑臉的情天。
(小編我很喜歡雨茵醫師的這段話:只要打起傘,雨後又是笑臉的情天。真的是很多爸媽的心情寫照,也很鼓舞人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