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自己胖、家人也一定胖?醫教4招遠離肥胖威脅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3月05日02:48 • 發布於 03月05日02:48 • 出處/康健雜誌 文/梅緣緣 圖/Freepik
自己胖、家人也一定胖?醫教4招遠離肥胖威脅

肥胖生百病,台灣成人每2人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青少年也有三分之一面臨超重風險。眼看愈來愈多人朝「沉重人生」邁進,如何中途喊卡?又該怎麼避免自己和家人受肥胖威脅?

每年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據近期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資料顯示,全球已有超過10億人處於肥胖狀態,每8個人就有1人達肥胖標準。不只成人,許多青少年及兒童也同樣面臨體重過重的問題,其中青少年肥胖情形自1990年開始至今,成長了4倍之多。《刺胳針(Lancet)》期刊統計也指出,原本預計全球在2030年會有10億人肥胖,如今這個數字也已提前達標。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爸媽胖,小孩也容易跟著一起胖?

不少肥胖者除了自己胖,家人也同樣有肥胖的問題,探究原因主要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圖片來源 / Freepik

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台灣10大死因中,癌症、心臟疾病、Covid-19、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等疾病都直接與肥胖相關。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更發現,門診中不乏家長與小孩都胖的案例,「父母親的生活型態會影響到小朋友,像有些家庭假日就是躺在家裡看電視,飲食又不健康,進到診間就會發現全家都胖。」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值得注意的是,若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就出現肥胖問題,除了70%的人在成年後無法恢復健康體重,還可能造成健康及認知功能的負面影響:

1. 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2. 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機率上升,影響在校學業表現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3. 性早熟

4. 可能會有較高的死亡風險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倪衍玄表示,幼兒2歲前即出現肥胖情形,很有可能是基因方面的問題,應進一步尋求兒科醫師協助。至於2~18歲幼童及青少年,為防止肥胖找上門,則須從培養與調整成正確的生活型態做起,例如:

• 建立良好飲食習慣:少吃垃圾及精緻食物、三餐定時定量、盡量避免吃宵夜

• 適量身體活動:建立並維持良好運動習慣

• 維持充足睡眠:避免晚睡早起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體重已經過重或可能有肥胖風險,除應協助管理體重外,也應幫孩子提升自我「健康體位」的意識,如果小孩的體重與生活型態仍無法順利調整,應諮詢兒科專業建議。他也強調,面對兒童及青少年,原則上還是避免用藥,盡量結合營養師及運動指導等專業協助。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的「防止肥胖加速計劃」中,也強調「餵食母乳」對避免肥胖的重要性。林文元表示,確實有研究顯示,哺餵母乳可降低孩童肥胖風險,因相較於母乳,配方奶粉熱量一定會比母奶高一些。刊登在國際化學期刊《分子(Molecules)》研究也指出,母乳中含有瘦素(Lepitn),可能對嬰兒的體重與預防肥胖有一定作用。

減重不當小心「溜溜球效應」, 對抗肥胖有哪4大提醒?

不想在減重過程中「溜溜球效應」纏身,除心態調整,也應適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圖片來源 / Freepik

賈淑麗指出,現階段最胖年齡層是在職場打拚的34歲~54歲族群,主要和上班族長期久坐、下班後可能沒時間運動有關。不過,即便有時間運動,如果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與飲食調整,也很可能無法真正達到防止肥胖或減重的效果。

賈淑麗強調,「久坐缺乏運動」與「不健康飲食」是造成肥胖的2大主因。因此,除了養成良好的紀律與習慣外,運動也一定要搭配飲食習慣的改變,不能覺得自己剛運動完,燃燒了不少熱量就緊接著大吃大喝,才能有效降低體重。

許多減重者也常面臨或擔心「溜溜球效應」,讓原本減掉的體重「失而復得」。對此林文元指出,無論是168斷食、生酮飲食還是其他方法,如果飲食習慣無法持之以恆,原本的防線就會潰敗,導致減重成果功虧一簣。建議調整心態外,必要時還是需要就醫。

對抗肥胖,林文元提出4大提醒:

1. 正視衝擊:了解肥胖可能對個人、家庭及社會的危害

2. 少吃多動:飲食控制+規律運動習慣,是減重的不二法門

3. 用藥安全:如果要使用藥物幫助減重,應諮詢醫師

4. 開啟對話:有疑問應向醫師提出,在生活中避免歧視肥胖者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側睡、趴睡、平躺,哪種睡姿最好?一圖看懂優缺點
康健雜誌
中年男腹痛、腹瀉以為腸胃炎...吃藥都沒用 醫揪「阿米巴原蟲」搞鬼
中天新聞網
打工仔multi-tsking需要大量記憶力?營養師醒腦飲食貼士 每日補充肌肽提升記憶力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肝癌男狂吃地瓜葉「8顆腫瘤奇蹟消失」!醫曝:營養價值超高
中天新聞網
【情緒健康】入秋情緒感低落?季節性情感障礙作怪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這6個保健食品怎麼吃?魚油、維他命C、葉黃素都在飯後吃、膠原蛋白記得空腹吃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酸痛貼布亂貼恐引發「胃出血、腎衰竭」危機!譚敦慈示警「6小時是極限」
中天新聞網
為母則強|兒子出生患短腸症無法用口進食,前港姐曾瑞珊為救子「活體移植」小腸!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國內高血壓盛行率 26.8%!每年至少施行 1 次 722 計畫,預防心血管疾病
Heho 健康(台灣)
聞到瓦斯味,千萬別「這樣開窗戶」恐爆炸!瓦斯外洩怎麼辦?快記好「禁關推離」4步驟保命
良醫健康網
燕麥奶不是奶!恐害血糖飆升 營養師曝:讓人餓更快、吃更多
中天新聞網
「我為你付出那麼多」!自我犧牲背後的心理真相與隱藏的受害者情結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大江生醫「白醋栗」驗出禁用農藥、城市綠洲「餐具」溶出雜質
中天新聞網
他連吃三天羊肉爐痘痘爬滿臉 醫列進補注意事項:「這些人」注意
台灣健康醫療網
「三叉神經痛」苦不堪言!醫用「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緩解疼痛
中天新聞網
她感冒後「粉紅尿」1天就恢復,不痛、沒發燒竟腎臟病變!解析尿色:紅、橘、棕、黑原因都不同
幸福熟齡(台灣)
藜麥怎麼煮?藜麥不僅含有高蛋白質還能助減肥!10個藜麥料理食譜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電子鍋煮飯」3步驟請記下!教你在家怎麼用電子鍋煮出媲美日本等級的好吃白飯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