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電玩居然能改善憂鬱症?德國研究發現,電玩能減緩重度憂鬱症症狀,也有網友實測分享,確實因此重拾人生掌控感。為何遊戲能改善憂鬱症?
電玩不只讓你在虛擬世界享受破關、拯救公主的快感,還能幫你打敗現實人生的大BOSS?日本網友@Alpaca在社群平台X(前推特)中發文分享,自己曾因憂鬱症狀停職1年,當時精神科醫師推薦他去玩《超級瑪利歐奧德賽》。
當他虛弱到無法做出任何決定時,竟在操控遊戲主角瑪利歐的過程中,慢慢重拾控制人生的感覺,重新找回生活方向,甚至可以踏出家門慢跑。
「當時精神科醫生告訴我,這款遊戲不會太刺激,又有一定挑戰性,即使輸了也可以再繼續嘗試,這是讓我重新獲得對生活的控制感,並將我從無助感中解放出來的第1步。」他的貼文也引發網友共鳴,紛紛表示也會在情緒低落時,透過遊戲幫助自己。
研究:電玩降低憂鬱症狀,發作比例降至53%
這樣的做法並不是空穴來風,一項發表在專業期刊《精神病學新領域(Frontiers in Psychiatry)》的研究發現,重度憂鬱症患者透過玩3D電玩遊戲,確實有助減緩症狀,並且改善認知功能。
德國研究團隊收案46名重度憂鬱患者,並分成電玩治療、認知訓練程式CogPack治療和常規憂鬱症治療3組,研究過程發現,病患在玩電玩時,會去記憶地圖上看得到的建築以及相對位置,進而改善視覺空間記憶力,且憂鬱症狀發作比例降至53%。
「憂鬱病患容易反芻式思考,陷入根深蒂固的負向思考中,所以電玩可能轉移注意力,有助他們跳脫出負向思考模式,創造大腦新的思考迴路,」馬大元診所院長、《導演症候群》作者馬大元解釋,憂鬱症患者心理上的症狀,除了情緒外,對於專注力、記憶力和思考判斷力等認知功能也會受影響,但容易被忽略。
電玩提供一種對環境和結果的控制感,對於憂鬱症患者特別有幫助,讓他們練習在安全可控的電玩環境中做出選擇、練習承擔後果。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李旻珊解釋,「憂鬱症患者容易有啟動困難的狀況,所以我們都會建議他們,每天要排一些事情固定去做,當啟動後,可能比較有動能繼續做下去。電玩中有很多關卡和任務,有助他們啟動、增加動能,且透過控制角色動作和反饋,會讓他覺得自己可以做好這些事情。」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找來的是平常不常打電玩的人,不常打電玩可能是改善的關鍵,因為過去研究也發現,大腦在從事一個全新的事物,有助改善憂鬱,像是右撇子嘗試用左手刷牙、拿筷子等,可能就有幫助,「若是本來就遊戲成癮的人,可能反而讓憂鬱加重,」馬大元提醒。
電玩可望成為憂鬱症常規治療?
許多人下班、下課回家,就會窩在沙發上、電腦桌前玩手遊、打電玩做為紓壓放鬆的方式,但馬大元認為,與其玩手遊,他更推薦虛擬實境、具有社交互動性的電玩,「其實改善憂鬱最好的方法就是運動,像是『運動會』性質的電玩遊戲,可以鼓勵運動、社交等,且成長型心態類型的遊戲,強調專注在過程,培養不屈不撓、持續嘗試的精神,而不是僅著重在輸贏。」
要注意的是,遊戲設計會讓人消耗多巴胺,不一定真的有益心理健康,若是想透過電玩、手遊紓壓,不妨問問自己3個問題:
• 在結束遊戲的剎那,是真的放鬆?還是感到空虛、無力?
• 結束後的感受,和做其他事情、愛好相比,真的比較好嗎?
• 把時間拉長來看,這個結果是你要的嗎?相較從事其他活動來說,打電玩獲得的結果,是你想要的嗎?
李旻珊提醒,若真的想透過電玩紓壓,一定要有自制力,建議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可透過App設定時間,並且嚴格遵守,若發現自己開始難以停止、愈來愈難以滿足,甚至出現戒斷症狀、影響生活等負面效應時,只要符合其中1項,恐怕就已經有成癮的狀況。
至於電玩是否能做為憂鬱症常規治療,「目前還需更多研究佐證,若是真的要運用電玩治療,應是做為輔助治療,搭配藥物或心理諮商等,」李旻珊說,電玩有可能會輔助提升自我感覺動能,或是改善記憶和視覺空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