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食安風暴,目前已導致2人死亡。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晚間臨時召開記者會宣布,其中一例死者經解剖發現,全身有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法醫採集遺體內臟組織及胃內容物,送往法醫研究所等實驗室進行檢體分析,台大法醫學研究所實驗室從死者身上的檢體,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至於為何死者體內會驗出米酵素菌酸,還有待檢調調查釐清。究竟米酵菌酸是什麼?民眾如何自保?(3/28更新)
王必勝強調,除了針對死者遺體解剖檢驗之外,也會檢驗其他住院者的檢體,另外包括粿條供應商及環境,以及寶林茶室環境都會做環境採樣培養,看是否有唐菖蒲伯克氏菌,這種菌是產生米酵菌酸毒素的源頭,約需2週檢驗時間。
食藥署長吳秀梅在記者會上也指出,這是台灣少見的罕見毒素,容易出現在椰子、玉米產品中,尤其22~33℃、中性環境更會快速繁殖,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包括肝腎功能、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更可能危及生命,在這次的案例中也看到,病程進展非常快速,重症病人幾乎都在12小時內病情急轉直下。她也提醒,這種毒素無法以洗滌去除,因此建議盡量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食品。
米酵菌酸毒性猛烈、無解毒劑,每公斤體重1毫克就致命
「很多病患剛開始是急性腸胃炎,很快出現多重器官衰竭,像是肝腎衰竭,甚至休克的狀況,專家第一個懷疑就是米酵菌酸引起食物中毒,才會那麼危險、那麼毒,」顏宗海指出。
「米酵菌酸非常危險,每公斤體重1毫克的量就會導致死亡,死亡率達4成以上,」顏宗海解釋,若不小心吃下遭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不只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急性腸胃炎症狀,同時還會伴隨多重器官衰竭,可能一天內就會發生,臨床上沒有所謂的「解毒劑」,僅能依靠支持性療法。
如何自保?醫:無色無味難察覺、高溫殺不死
米酵菌酸
• 無色無味難察覺
• 在22~33℃、中性環境裡易繁殖
• 耐高溫,煮沸也殺不死
• 米製品保存不當恐增生
米酵菌酸主要出現在發酵的米製品及椰子製品,米酵菌酸毒素最早是在印尼發現,因當地名為「Tempe bongkrek」傳統發酵椰子餅導致數起中毒事件,為什麼會產生米酵菌酸?顏宗海表示,它在發酵過程中,受到一種很特殊的細菌「唐菖蒲伯克氏菌 (學名:Burkholderia gladioli)」污染,進而產生米酵菌酸毒素,在22~33℃間、pH值7.0的中性環境下容易繁殖,在印尼、非洲及中國,都曾經引起嚴重的食物中毒案例。
新加坡衛生主管機關曾經建議,若在製作過程中加入些許酸性物質,如些許檸檬汁或醋等,讓細菌不容易滋長,預防食材受到污染。但值得注意的是,顏宗海解釋,若已經是產生毒素的食物,無論加多少酸都沒有用。
吃頓飯恐奪命,讓不少民眾聽了心驚,況且粿條、河粉到處都有,民眾該如何自保?顏宗海坦言,米酵菌酸產生的毒素,洗也洗不掉,即使高溫煮沸也無法破壞,「遭受污染的食物,外觀看不出來,味道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因此很難提早察覺。」
如今天氣漸熱更容易產生毒素,食物沒吃完要趕快放到冰箱,如果在室溫放涼後才拿去冰,恐怕也會增加中毒風險,「危險溫度是介於7~60℃,放超過夏天1個小時、冬天2個小時,可能就會有危險,」顏宗海說。
對於米酵菌酸,民眾自保不易,尤其外食更難掌控,仍得靠店家及政府把關,並且盡快找出原因,才能保護國人的飲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