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北角藝術空間「油街實現」現正舉行的展覽「五臟」,竹藝藝術家林嘉裕提醒觀眾,不要單看展名就以為與生物學相關;其實是她將展覽空間油街倉庫視作身體,以五臟為題,創作多件竹藝雕塑,引領觀眾探索五臟與人生軌迹的相通之處。
竹藝作品以紅磚牆分隔,但從磚牆間的縫隙又會隱約見到其他雕塑身影。當初視察場地時,她已覺得這個空間很特別,紅磚的間距與闊度,既像牆又似柱,整個地方就像分隔成一個個小空間,實際上又互相連結,有如身體一樣,可游走其中隨意探索。她想像各個小空間為五臟——心、肝、脾、肺、腎,創作出對應五臟功能的作品《發動》、《化解》、《吸收》、《轉化》、《移除》,在展現竹藝美感之餘結合互動元素,親身感受作品背後的信息。
有如波浪一樣纏繞在紅磚牆上的作品《轉化》,重複、整齊的紋樣延伸在近40米長的竹編上,細看表面紋樣,時而緊密相依,時而疏落有致,大小不一的縫隙蕩漾在作品上,是林嘉裕刻意為之。展覽開幕初期,她邀請觀眾從西班牙哲學家巴爾塔沙.葛拉西安的《智慧書》中,撕下一頁最有共鳴的哲理文章後,摺成紙飛機,投向作品。少數紙飛機卡在寬闊的縫隙中,被光映照,更多的是撞向密集的竹編部分後,跌落在地上。這象徵人生遇到挫折、體會後的轉化過程,有些領悟被記入心坎,但大部分則被遺忘,如何將這些經歷和體會轉化成人生的智慧?林嘉裕邀請觀眾一同思考。雖然紙飛機活動已結束,但作品前放有幾本《智慧書》,她歡迎觀眾翻一翻、看一看。
竹藝點止編織 竹筒變成花瓣
「觀眾或誤會竹編即是竹藝,今次尤其想讓人知道竹藝的多樣化和可能,因此部分作品並非編織而成,而是善用竹材本身堅韌的結構,做出雕塑。」作品《化解》將竹筒變成一片片花瓣,在機械裝置上不停轉動,有如花一般開合,「它每一次翻到正面、反面,觀眾都可看到竹子表面的紋路、內裏的模樣,欣賞竹不同的形態變化」。
不少人對林嘉裕的認識,源自她的蒸籠作品,大抵在接觸她的作品前,沒有人想過點心蒸籠都可製成藝術品;不過今次展出的新作卻沒有蒸籠身影,「雖然這些作品不見蒸籠,但事實上它們都是從蒸籠製作技法發展出來,一步一步啟發我創作」。蒸籠是她竹藝之途的起點,2020年她向本地竹蒸籠師傅呂明學師,頭一年學習編織蒸籠基本技法,但大抵藝術家天性使然,滿腦子早有不少創新的想法急不及待實行,當時卻未有成真,「所有工藝都需時間磨練,最初學藝時反而要壓抑自己腦海中天馬行空、澎湃的創意點子,想待掌握好基本技法後再呈現比較複雜的構思,否則技巧不好,空有創意也不會有好作品」,所以早期作品較多着重在工藝上,蒸籠、竹編的元素較多。經歷幾年磨練後,她認為是時候可作更多嘗試,促成今次的當代竹藝展覽。但在展場一隅,放有她與呂明師傅唯一的合作竹藝雕塑《福氣》,這件象徵着她創作之途起點的作品,說明她如何走到今日,提醒初心。
五臟
日期:即日至2月9日
地點:北角油街12號油街實現油街倉庫2
網址:www.apo.hk/tc/web/apo/oi_onsite_organs.html
[開眼 玩樂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