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研究科技,有人在使用科技,自然也有人在研究這些使用科技的人,而這正正是張美君教授的興趣所在。張教授於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財務及決策學系擔任教授及課程主任,同時為研發辦公室總監的她,專責研究人們在使用科技時的行為傾向,從中找出人類社會與科技的共存之道,令大眾能善用科技而不被俘虜。
Text: Moli Photo: Raymond Chan
科技背後,「人」才是重點
科技無孔不入滲透日常生活每個角落,我們用智能手錶計算步數、計算心跳率、計算卡路里,卻沒有計算自己使用科技的習慣——一天在 Instagram 看了多少帖文?一天按了多次讚好?這些被忽略的數據,正是張美君教授用作研究科技背後的人性化行為,「IT、IS 都是比較為技術層面及硬件上的東西,而我們研究的 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資訊系統)則是比較人性化的,可說是IT與商業之間的一道橋樑。」相對於一般男多女少的IT領域,MIS的應用範疇較廣泛,涵蓋數碼媒體、系統分析、安全性管理、金融科技等等,因此也吸引不少女性晉身此學科,而商科出身的張教授亦對學科的應用層面為之著迷,「這一科主要研究及判斷人們如何使用科技,『人』才是研究重點,還會聚焦在科技的使用,對社會及商界帶來何等影響。我本身讀商科,當時在大學認識了一位教學督導才接觸到MIS。我們的生活已沒法擺脫科技,有感這一科很生活化,便慢慢產生了興趣。」
科技日新月異,尤其近年推陳出新的速度有加無減,比起其他學術領域,MIS 的知識更是快馬難追,但對於張教授而言卻是此學科的吸引力所在,「正因為新科技層出不窮,才有無盡的研究主題!我不覺得是困難,在我眼中反而是無盡的機會。」20 年前她就讀博士學位時,電子商務尚未普及,那時張教授已專心研究如何建立客戶在網上購物時的信心;隨後出現社交媒體的巨浪,令她又有新的研究目標,「發明的人很有創意,使用者也很有創意,所以研究過程滿是樂趣。每種科技都有各有特色,令用家的行為傾向有所不同,對社會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促大眾「先三思而後分享」
自從社交媒體急速掘起,網上欺凌的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張教授自 2014 年專心研究網上欺凌現象,她指出負面網上互動為全球趨勢,情況已不容忽視,「最初社交平台推出時,用家主要用作交流聯繫,分享生活的美好。那時我們的研究比較專注於如何增加參與率、讚好人數、分享次數及留言數目等等。後來慢慢衍生出激進言論、網上『起底』及公審等等,令用家滿足感下降,在研究中發現,大部分『花生友』目擊網上欺凌的貼文都會一笑置之或加入圍攻,低估了網上行為的嚴重性。現時網絡的身份多元而糢糊,不論男女用家都要『Think before share』。此外,值得思考的是:當你看見一個潛在的欺凌事件,你會如何反應呢?會參與還是舉報?」張教授在課堂上也經常讓學生去研究案例,藉以提升他們在使用社交媒體時的責任意識,「上網已是大部分人的日常習慣,因此容易流失自覺,缺少了謹慎的使用意識。希望可以在教育層面上,提升大眾用家的覺知。任何科技都能夠造福社會,但用法不當便會產生負面問題。綜觀科技發展的模式都是如此,即使是電話的發明,起初可以方便交談,及後也會衍生出電話騙案等問題。科技只是一個工具及媒介,最重要是如何帶著覺察去運用科技。」
由於相關的研究備受重視,張教授近年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選為十名高級研究學者之一,並獲 780 萬元資助進行相關研究,項目將聯同美國、澳洲及中國等各地的大學進行,旨在向社交平台提供網路欺凌的解決方案,「這次研究是我學術生涯的重要里程碑,能夠獲研究資助局的巨額資助,代表他們認同我的研究能力,也認可這個項目對社會帶來的影響。」是次資助接受全港八間大學任何學科的研究人士申請,在劇烈的競爭下,張教授成為當屆唯一女性獲得資助,而她更於近年獲選為「全球前 2% 頂尖科學家」,研究能力廣受認可,對此令她最引以為豪的,原來是「100%香港」的學術背景,「很多得獎者都是外國回流的,而我由幼稚園到博士學位都在本港受教育,證明了本地也有能力去培訓研究學者及人才。」
以生命教育生命最滿足
獲得外界認可固然滿足,但張教授認為背後最令她心滿意足的卻離不開作育英才,「之前指導過幾位 PhD 學生,他們跟我一樣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完成學位後都有傑出的發展,有人甚至到英國的著名大學教書,實在令我感到很榮幸。學生在學習時期,對日後能否在學術界發展乃未知之數,而作為教師,能洞察到他們的潛能、鼓勵他們讀 PhD,最後看見他們人生各有所成,實在感到很高興。一己的成就很渺小,能夠影響他人的人生才最值得開心。」由科技對人類的影響,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張教授不論在研究及教學上,最核心的價值都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