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止痛藥使用不當恐導致慢性疼痛 藥師解答2種常見止痛藥正確吃法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6月25日07:16 • 發布於 06月25日07:16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陳蔚承 圖/photoAC
止痛藥使用不當恐導致慢性疼痛 藥師解答2種常見止痛藥正確吃法

據健保署統計,2023年健保給付藥費為新台幣2431億,使用人數最多的藥物則為乙醯氨酚止痛藥,使用人數為898萬人。醫師表示,隨著高齡化社會腳步愈來愈近、民眾運動量不足等因素,導致疼痛人口增加,連帶也讓止痛藥使用人數位居全台用藥之冠。止痛藥誤用反讓「疼痛跟著走」,該怎麼吃才正確?

國人慣吃止痛藥,根據2021年健保署統計,光是常見的口服止痛藥成分Ibuprofen,2020年就使用了166萬顆,這還不包含其他劑型、劑量、成分和民眾到一般藥局購買的量。方便取得,使得止痛藥成了家庭常備用藥,但使用不當可能使症狀和病情加重,不得不慎。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常見止痛藥分2種 專家提供簡單辨別法

在一般藥局就可以買到的止痛藥,主要分成2類,分別是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例如普拿疼)和非類固醇止痛藥(例如常見的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雙氯芬酸(diclofenac)),分別有不同的止痛機制和作用路徑,乙醯胺酚是直接作用在大腦中樞,非類固醇止痛藥則是阻止發炎達到止痛效果。有些複方藥物會添加咖啡因加強止痛藥效果。

何時該用哪種止痛藥,有簡單的區別方式。藥師王南淵表示,例如發燒、經痛、頭痛等非發炎導致的疼痛,用乙醯胺酚即可;若為發炎引起的紅腫熱痛,例如扭傷、喉嚨腫痛、牙痛等,非類固醇止痛藥效果較好,「整體而言,非類固醇止痛藥的應用範圍比乙醯胺酚廣,乙醯胺酚能緩解的疼痛,非類固醇止痛藥也可以使用,不過乙醯胺酚靠肝代謝,非類固醇止痛則是腎臟,服用時要注意。」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止痛藥吃太多 反而會加重疼痛症狀?

止痛藥適當使用可以止痛,但長期、高頻率使用則會引起反效果,稱為藥物過度使用導致的慢性疼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副主任王爾瑩指出,根據止痛藥的種類,過度用藥的情況也不同,但不看劑量,一般是以使用「天數」計算:

• 鴉片類或是治療偏頭痛的麥角胺類止痛藥:1個月內使用10天以上,超過3個月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 乙醯安酚/非類固醇止痛藥:1個月內使用10天以上,超過3個月

• 乙醯安酚、非類固醇止痛藥混用:1個月內使用10天以上,超過3個月

以上這些定義,除了是醫師界定病人的疼痛,是否為長時間使用止痛藥引起的之外,個人如果服用止痛藥的種類和天數符合上述的數字,也可能引起過度用藥的慢性疼痛。

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仁澤表示,為何會因過度藥物造成慢性疼痛,是臨床上觀察的結果,機制目前不清楚,門診也很常看到病人喝太多感冒糖漿而引發慢性頭痛,「藥物過度使用引起的慢性頭痛很難戒除,只能使用更強的止痛藥或是精神科藥物,或甚至要住院施打高劑量類固醇才能慢慢戒斷。」

只要遵守醫囑,不過量、時間沒到不要亂吃,只要肝腎功能正常,止痛藥其實很安全,「當用則用,能省則省,在疼痛快要發作時趕快吃,最能發揮效果,」陳仁澤解釋,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是頭痛原因之一,在快要不平衡、出現頭痛徵兆如口乾、疲倦時使用,阻斷疼痛效果最好,已經進入疼痛階段,藥物效果不佳,且必須要加重劑量才可能有效。

陳仁澤也表示,以頭痛來說,治療以不只專注在止痛,而是用藥物預防,例如乙型交感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血管收縮藥物等,例外睡眠充足、少看3C、適度運動,勤做頭痛筆記,都是可以避免依賴止痛藥的方式。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