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日前出爐,由53歲韓國作家韓江摘得桂冠。得獎當晚(10日),韓江接受諾貝爾獎委員會電話訪問時被問及打算如何慶祝,她的回應只有淡然一句:「我打算和我的兒子一起喝茶,今晚安靜地慶祝。」星期五(11日)早上,韓國媒體採訪同樣是小說家的韓江父親韓勝源,他透露原本打算在家鄉為韓江得獎舉辦宴會,但她認為在全球戰火紛飛的當下,不是享受喜悅的合適時刻,因而回絕了提議,更表示不會就獲獎一事舉辦記者會作回應。對於韓江而言,維持安靜似乎是她獲得諾貝爾獎後的最大願望。韓江獲獎後,不少昔日圍繞她作品的種種風波都再次被翻出來檢視與討論。藉此機會回溯種種噪音,似乎不難發現韓江何以如此執著於安靜。
即使撇除仍然燙熱的諾貝爾桂冠,韓江的文學獎履歷依然璀璨奪目。除了韓國著名的「李箱文學獎」(2005)、「東里文學獎」(2010)、「萬海文學獎」(2014),她更曾獲意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Premio Malaparte)」(2017)、法國「梅迪西斯獎(Prix Médicis)」(2023)及「愛彌爾.吉美亞洲文學獎(Prix Émile-Guimet de littérature asiatique)」(2024)。諸多文學獎中,對韓江其人其作進入國際文壇視野構成關鍵作用的,必須數到2016年以《素食者》獲得的「布克國際獎」(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當時稱為「國際曼布克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外語譯本的數量和質素,素來被視為贏取諾貝爾文學獎的關鍵。是以韓江獲獎後,當年《素食者》(The Vegetarian)英譯的爭議再次成為焦點。
2016年適逢「布克國際獎」改制,以往由作者獨得的獎項,改為與得獎作的譯者共同分享殊榮。名氣與批評,總是如影隨形。《素食者》由當時28歲、只學了6年韓文的Deborah Smith翻譯成英文。獲獎後不久,儘管已獲韓江認可,但針對譯文仍傳出不少質疑的聲浪。有學者認為譯文與原文相比,存在不少省佚、綴潤,乃至誤譯。而過於詩意的英譯,亦有違原本韓文相對平直的敘事語言及語調。此時重提舊事,亦再次攪動了不少舊調重彈的意見,認為韓江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英譯的功勞。諾獎評選過程必然參考多種不同譯本,將諾獎全然歸功於英譯,明顯不妥,更遑論韓江不少作品已有瑞典語譯本出版(《素食者》、《少年來了》、《永不告別》)。
諾獎的意義
翻譯本來就是跨語際、跨文化的越界實踐。像我們這樣與評審無關的讀者,諾獎的意義或許更體現於拓闊我們的閱讀視野,提示我們接觸各國不同文學經典的路徑。與其過分執拗或沉迷於還原「本真」的神話、評判譯本的優劣,以開放的視野嘗試理解、體會翻譯所帶來更多不同的詮釋空間,似乎更能令我們與文學變得親近。
《素食者》(2007)以後,韓江作品的歷史意識愈趨明顯,對韓國的轉型正義發展亦表現更大的關懷:《少年來了》(2014)書寫1980年「五一八光州事件」,最新作《永不告別》(2021)則將視線投放在1948年韓戰爆發前的「濟州四.三慘案」。她以文學敘述直面國家當代歷史創傷,需要不少勇氣。因為壓在筆桿的重量,不但來自歷史及逝去的生命,更來自政治。
數年前,在韓國前總統朴槿惠被彈劾而接受調查的過程中,一份關於政府文化部評選2014年度優秀圖書的內部文件被公開,當中內容坐實了文化部曾對書籍內容作政治審查。評選過程中,有官員表示內容與「五一八」、朝鮮、開城工業區等敏感政治議題相關的書籍,都應該剔除於評選名單之外——以五一八光州事件為主題的《少年來了》,最終在當年的第3輪評選中落選。
早於2016年,韓國媒體曾揭發時任總統朴槿惠曾下令「文化體育觀光部」製作一份藝文界黑名單。該份黑名單針對世越號沉沒事故期間曾經參與批評朴槿惠政府聯署,以及在總統和市長選舉中支持在野黨候選人的藝文界人士。他們被政府視為異議分子,而在補助申請的過程中受到種種限制——韓江的名字,同樣出現於名單之中。輿論更認為,當年在韓江獲「布克國際獎」後,朴槿惠政府一反常態未有發表賀電,正是受到黑名單的影響。
得獎作被視為禁書
韓江獲獎以後,媒體同樣廣泛報道《素食者》因內容涉及有關性的描述,而曾被教育廳視作對青少年有害的書籍,建議下架廢棄一事。根據前國會議員披露的文件,京畿道教育廳於2022年曾向該地區學校發公文,要求學校圖書館移走對青少年有害的書籍。事後教育廳辯稱,下架書籍的實際做法由學校及家長代表自行決定,從來未有明令何種書籍必須被禁毁。但怎樣解釋,都無法否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在自國成為禁書的事實。來自權力、制度和社會的惡意,似乎就如《永不告別》中在濟州迎接主角慶荷的那場暴雪,終日未有一刻停歇。
諾獎落在韓江身上之後,上述種種事情不斷在網絡發酵,這是諾獎效應必然無法迴避的喧鬧。韓江和她的作品所承受的種種打壓,亦確實有需要讓更多人知道。然而韓江許下安靜的願望,卻似乎在提醒我們:長期暴露於噪音之中,終究會令感官變得遲鈍。這或許就是韓江得獎後,只想安靜的原因。身為讀者,我們必須將敏銳的感官留給閱讀,就如韓江必須將敏銳的感受留給寫作。我們只有像韓江一般靜下來,親自閱讀,親自接近作品,親自聆聽當中的種種細語、嘗試與之對話,才能趨近韓江構築的文學時空,觀察其中孤獨和寧靜的文字,如何轉化成為她面對沉重自我、歷史與世界的勇氣。
文˙林兆軒
圖˙吳浚匡
編輯˙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