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腦血管疾病位居台灣10大死因第5位,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寶貴的生命。振興醫院中風中心主任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賴昱樺表示,造成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包括心律不整、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其中不健康生活習慣如抽菸、飲酒過量、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等。
每6名中風患者中 就有1名合併心房顫動
賴昱樺直言,有一群患者罹患中風機率較常人高出許多,且疾病嚴重度與致死率也更高,即「心房顫動」患者。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在台灣每6位中風患者中,就有1位合併有心房顫動,一旦發生心房顫動,腦中風的機率會增加5倍,且併發腦中風時,1個月內死亡率為25%、1年內死亡率高達50%。
心房顫動導致腦中風的起因,主要是左心房無法規則的收縮時,會造成血液無法完全輸送至左心室,滯留於左心房的血液容易產生血栓,一旦血栓散落至左心室,隨著血液移動到身體各處,就會造成重要器官血管的阻塞,當血栓阻塞到腦部便會導致腦中風。
心房顫動的臨床症狀因人而異,常見的病況包含心悸、呼吸短促、頭暈、胸痛、胸悶、吸不到氣。賴昱樺指出,最簡單的診斷方式,就是安排心電圖檢查,但有些心房顫動屬於陣發性,無法立即診斷,甚至需要使用到7天連續心電圖居家監測(7-day continuous electrocardiography monitoring),才能偵測到陣發性心房顫動。
藥物使用狀況不佳!治療可採左心耳封堵術
賴昱樺說明,民眾若想預測心房顫動引起腦中風的機率,可以諮詢專科醫師評估,而在治療方面,醫師會依照每位病患的中風風險分數,來給予不同的藥物。一般中風患者會使用抗血小板凝集藥物,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來預防中風,但對於心房顫動患者,抗血小板凝集藥物僅能降低中風風險低於2成,若能使用抗凝血劑,則可降低中風風險近7成。
民眾要注意的是,並非每位患者都能使用抗凝血劑,若病人無法忍受抗凝血劑的副作用,或使用後仍反覆梗塞、效果不好、服藥順從性差、藥物交互作用過多,則可考慮施行左心耳封堵術(LAA occluder)。
賴昱樺解釋,左心耳是左心房延伸出來的囊腔,心房顫動患者特別容易於左心耳產生血栓,約90%的血栓都源自左心耳,且於此形成的血栓都較大,導致的栓塞也較嚴重,因此,以心導管將封堵器植入左心耳,便能有效減少血栓的形成,不須服藥就能達到預防中風的效果。
最後,賴昱樺強調,腦中風患者需仔細評估若合併有心房顫動,其疾病嚴重度與腦中風復發率都較高,需搭配適當的治療,才能有效預防。(文章轉載/振興醫院)
# 首圖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