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主義下,琳瑯滿目的商品在刺激人類的消費慾望,不斷為地球生產廢物及污染,而環保界在另一邊廂則宣揚保護環境乃燃眉之急,令商界與環保界似乎長久以來水火不容,無法連成一線。然而,地球之友副主席連舜香(Ophelia)作為中小企業創辦人,則認為商界與環保界能達至相輔相成的合作,因此多年來積極在企業內推行環保政策,更於地球之友擔當商界與環保界的橋樑,身體力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Text: Moli Photos: Raymond Chan
走進地球之友擴展綠色視野
回想 2009 年的時候,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的動向吸引到 Ophelia 的眼球,在她心中植下了推行環保的種子,關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環境議題。作為健康食品品牌日本命力的創辦人,她積極在公司內部推行環保措施,鼓勵員工共同關注環境議題,並意識到自己在環境保護上的責任。
到了 2018 年,她特意前往英國劍橋大學修讀環球董事學課程,當中涵蓋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內容,讓她進一步理解到企業如何進一步實踐社會責任,「一直以來,我把環保及 CSR 作為公司的核心價值,適逢公司成立 20 年,我便開始思考有何突破。完成課程後,深切體會到環保的價值不應單單體現在公司的營運上,而必須思考企業在社會的宏觀角色,便於公司內籌組成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統籌 7 大部門主管落實各項環保措施及實踐可追溯的生產和營運模式,積極商討有助改善氣候變化及環保的議題。」
翌年,英國白金漢宮舉行 30 周年可持續發展研討會,請來全球約 250 位領袖出席,而 Ophelia 便為其中一位,獲邀分享中小企業在可持續發展議題上的意見,「從國際視野中,感受到個人要肩負一定責任,不只對公司負責,還要對全世界負責。」身懷抱負的 Ophelia 回港後為實踐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ESG),便成立「中小企可持續發展學會」,並加入地球之友成為終身會員,積極參與機構內的活動,進一步探討環保知識,「我想親身走進綠色組織,了解他們的世界,才可真正將環保理念注入營運之中。地球之友的成員都充滿熱誠,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由學者到綠色金融專家等等,從他們身上獲益良多。」
希望透過我的角色,讓更多中小企業明白到,環保政策為企業帶來的不是限制,而是更多機會。
環保營商為中小企創新機
懷著滿腔熱誠的 Ophelia 不久便獲邀成為董事會成員,去年起更擔任副主席,積極透過分享會推動社區和商界群策群力,成為商界與環保界之間一座重要橋樑,「商界與環保界之間像有一道裂縫——環保組織未必了解商界的想法,而商界亦不明白為何要實行環保、如何達至環保。因此我的角色,就是讓中小企業明白自己為何及如何參與其中,首先,我希望能教育企業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當一間公司利用地球上的資源去獲利,過程中會產生廢物與污染,對地球造成傷害,遺害到自然生態,最後固然是剝削了下一代的資源。」而在責任之外,她認為商家應宏觀地視環保政策為一種機會,「很多商家只看見環保會令成本增加,看不見長遠的回報。事實上,環保為企業帶來的不是限制,而是更多機會。近年不少調查指出,新一代員工及客人均重視的企業理念,僱員求職前會先查看公司的社會責任、環保意識等等,而大部分顧客亦願意花多一點金錢去支持環保消費。當你品牌的價值提高,持份者及員工的忠誠度亦會提升,對品牌百利而無一害。」
善用創意將環保注入供應鏈
透過商界的身份及多年來建立的網絡,Ophelia 在地球之友發揮所長,鼓勵合作夥伴等持份者認識每個人、每間企業在環保議題上應擔當的角色,促進各行各業認識廢物處理和減碳節能的方法,並啟發他們打造 ESG 策略,包括關愛員工、注重環保、建立綠色藍圖及實現減碳的目標,從而邁向「碳中和」的環保里程,「一些中小企業有志參與,但都止步於回收及節能,不知從何入手將環保理念嵌入生產線及營商的過程之中。每間企業的營運方式都不一樣,必須要多作了解、增進相關知識,並花點創意去構思。希望透過大大小小的跨界別分享會,讓商界與環保團體共同產生更多的想法,亦提供一個平台讓中小企業之間交流彼此的做法、互相學習。隨着愈來愈多上市公司要求其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合乎 ESG 要求水平,中小企引入 ESG 必然有助帶來更多新機。」
事實上,Ophelia 創辦的日本命力早於 2012 年率先成為業界首間推行環保包裝的企業,現時瑞典產品包裝採用的紙張及印刷分別通過 FSCTM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可降解塑膠及大豆環保油墨等多項國際驗證,努力追求將生態的影響減至最低,「各部門由產品研發、原材料供應、採購、包裝至物流都加入環保元素,由原材料、生產及提取過程都確保對生態無害,務求做到整個產品供應鏈都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事實證明,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研發的考慮因素,能夠令顧客對於品牌及產品感到又驚又喜,而員工亦很滿意公司的理念,並提升了環保意識,一起從日常中實踐環保。」當營商的智慧與環保的創意產生碰撞,Ophelia 證明消費原來不必然要浪費,而是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