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年輕人跟我說:「多麼想擺脫父母對我的管控,真受不了。」對啊,每天不是被父母嚴管生活瑣事,跟其他家的子女比較,便是被否定夢想、意願或喜好。好像做甚麼父母都不會滿意,誓要扭曲子女變成他們想要的模樣為止。
「有時我會寧願是孤兒,羨慕他們不屬於任何人。」
我們其實真的不屬於任何人,但每個人都有角色,子女只是其中一個角色。雖然並非自願擔演,但這角色有時也挺實用,譬如你不用瞓街,能飽暖,有人照顧起居,有機會讀書、追星、交友,不愁賺錢養家。
當然也有例外。有人幾歲便要煮飯照顧家人,十多歲要打工甚至停學,因為父母養不起他們。有人埋怨父母不夠富有,無法給他們想要的物質享受,在同輩面前自卑。更多人受不了父母對他們的橫蠻、偏見、不理解和封建式管控。「他們永遠是對的。」更有病態父母長年辱罵或虐打子女。「我沒有欠他們,倒是他們欠了我,我沒有要求出生。」
都怪父母不夠好。
事實上,兩代能相處融洽的例子很少。問題在哪裡?互相不滿對方的行為和性格是主線,但這不只是兩代之間的獨有問題。原生家庭問題特別令人難受,因為這關係是預設的,沒得選擇,加上對父母抱有特別要求,如懂得愛你,滿足你。我們容易怪父母沒有準備好便生下你,但甚麼才算準備好呢?我們都有過以為準備好結果卻碰釘或失敗的經驗,譬如考試或拍拖。我們可以埋怨父母不負責任,沒條件、沒能力便不要生!對,可生育就是這麼回事,將來輪到你,大概也難保證能令你的子女快樂,不怨你。
原生家庭或多或少是每個人必經的困局,它卻是磨練成長的道場。
我們要明白:假如你想活在幸福感裡,感到被愛,需要同時從其他源頭培養,不能全盤要求父母給你。父母不夠好是無奈,是他們不懂。養育子女是責任,但令子女快樂不是。要求父母「夠好」是一種欲求,不是權利。沒有人夠好,我們自問都不夠好。我們也不懂以父母覺得是對的方式對他們好。道理都在執信者的那一邊。說白了,當你戀愛、養寵物了,你很可能會自動犯父母同樣的毛病。信不信?
假如你不能被父母接受,而你暫時又未夠智慧去接受他們的話,請以體諒和拒絕來回應:體諒他們不懂愛你的無能,拒絕重複他們犯的錯。兩者都不容易。愛是需要學習的,沒有人天生懂得愛。愛不是天性,是邊學邊修的訓練。父母不懂,子女也不懂,彼此都需要學習,容許犯錯,邊錯邊學邊改善。而這,需要很多時間。你要有等不到便已長大的心理準備。
臨床療癒經驗告訴我,否定父母的人大多同時否定自己。很多人背負了童年陰影和不快,花漫長一生想和父母劃清界線,後遺症是總覺得不知如何適應這世界,不懂得處好親密或友儕關係,不懂得愛,內心充滿掙扎和不安,經常覺得沒有人了解自己,和自己對著幹,甚至不自覺地變成和父母一模一樣。
我們不用無條件認同父母的所有,他們會犯錯,我們也一樣。我們不過是彼此的鏡子。我們要學習分辨是非,在不被父母左右自己的獨立判斷之餘,毋須以對抗、敵意的態度對待他們,因為無補於事,反而增添怨恨,那日子怎麼過?聰明的人,是專注打好學習和獨立能力的基礎,做紮實的事,並答應自己:父母無法給你的,你自己給自己;父母曾犯的過錯,你打死也不要複製;父母對過你的好,你也要對他們好。這是人格的修養。成長原是超越父母的限制,成就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