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同媒體大量轉貼Mirror演唱會事故,呼籲懷疑患上 PTSD 的市民盡快尋求專業協助。正因在網上很容易找到心理疾病的描述,大眾更快及輕易為人貼上患上”XXX”病的標籤。人一旦過早將負面情緒視為心理疾病,普通人被污名化,醫療資源會因而被浪費,也不利於真正患者求助,這顯然不是一 個良好的社會現象。
《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醫學》這本書是由 Allen Frances - 美國杜克大學精神醫學教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DSM-IV)》的草擬工作小組主席所著,正正討論「診斷通脹」 (Diagnostic Inflation) 這現象。
1. 「診斷通脹」 (Diagnostic Inflation)
作者指出過去幾十年,普通科及精神科醫生過度依賴 DSM 作為診斷標準,導致作出精神病誤診及過度診斷、處方不適當(甚至危險)或進行不必要的治療,這便是診斷通脹。 這除了「污名化 (stigmatization)」當事人,影響其日常生活外,更令醫療成本增加及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過度診斷亦意味著正常人所經歷的情緒高低起跌更容易被 「專家」介定為「心理病態 」, 同時忽略了人本身的復原能力和克服生活挑戰的韌力。 隨著 DSM-V 的面世,大部分精神疾病的定義出現變化,診斷門檻相對降低,即使沒有尋求專業人士的診斷, 「正常人」也被歸類為「精神病患者」, 「正常」與「異常」的界線亦變得模糊。
2. 甚麼是「正常」 ?
「正常」與「異常」的定義雖然看似不言而喻,迄今為止卻沒有界線明確區分兩者。
比方說,我們可用統計學判斷一個人的某項特質,如智商、抑鬱指數等, 在正態分布人口的位置,卻沒法告訴我們在正態分布哪個位置才應該被界定為「異常」或「超常」。 為何須要有至少五個臨床徵狀 (而不是更多或更少) 才能 (根據 DSM-V) 把當事人界定為抑鬱症患者呢?
腦神經科學方面,由於每個人的大腦裡數以億計的神經元的連接與信息傳遞均獨一無二,以致腦神經科學家們迄今無法觀察、測量及識別某一個或一組神經元作為判斷某精神病出現的標記 。
哲學方面,沒有道德上的「金科玉律」教導我們如何定義「正確」與「不正確」、「正常」與「不正常」。 語言學裏 「正常」的定義為沒有「異常」,反之亦然,但這個界定方法又會陷入了循環論證的邏輯謬誤。
「正常」 是一個難以捉摸的概念,而界定「正常」和精神疾病的過程必然涉及從業員 (特別是醫生) 一定程度上的主觀判斷。
3. 界定「正常」與 「異常」的潛在因素
(1)利益衝突 – 包括藥廠的佣金回報 (如為藥廠處方指定數目的藥物予某類別的病人、藥廠的贊助);
(2)學術背景及培訓 – 例如師承專長情緒病臨床督導的醫生, 他們日後亦較易為他們的當事人作出情緒病 (而不是其他精神疾病) 相關的診斷;
(3)「診斷潮流」- 例如數十年前,每二千名成年人約有一名患自閉症,但由於大眾 (包括醫生及心理學家) 漸漸意識到社交障礙、固執思想及行為與自閉症的關係,近年香港數據顯示約每六十八名學童便有一名學童患有自閉症。
是現今人類居住環境的「毒性」 比以往更強,令我們更易患有精神病嗎? (這裡補充: 部分科學家認為人類祖先環境的生活壓力其實不比當今人類少,例如他們隨時都要面對野獸或其他部落的攻擊和侵犯)
還是我們過度依賴 DSM 或其他診斷手冊,把它們「奉若神明」,各持份者任意演繹呢?
從另一個角度想,是否現今我們逐漸不再接納人的多樣性、對於生命中的不確定性和思想情緒變幻的包容度已經今非昔比呢?
我們的一生總會面對不同的人和事,當中夾帶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作者指出心理學家和醫生可能會把當事人「相對」不愉快的事情歸類為「抑鬱情節」,這是抑鬱症的組成部分,促使他們更易為當事人診斷為抑鬱症患者。部分心理學家和醫生甚至會傾向同 把當事人「相對」快樂的部分界定為「狂躁情節」,從而聲稱因當事人同時出現「抑鬱情節」和「狂躁情節」而不恰當地冠以「躁狂抑鬱症/雙相情緒障礙症 (bipolar disorder)」患者之名。 在藥物治療方面,抑鬱症患者通常會處方副作用較低的抗抑鬱藥物,然而,一旦被診斷為「躁狂抑鬱症/雙相情緒障礙症」,有可能需處方副作用較嚴重的藥物,承受不必要的風險。
以上是引用作者根據西方情況所定下的論點。 當然,上述情況未必能完全應用於香港。 然而,儘管筆者不是醫生,不適合去挑戰醫生的判斷,但依然想指出誤診、過度診斷、處方不適當、 太快為人貼上患病的標籤,其實無益處。 人類有為事物作分門別類和標籤的傾向,從演化學的角度看, 這可以提高可預見度及降低不確定程度,但這傾向同時是一把雙刃劍,因為我們可能會就一些正常出現的負面反應貼上患病的標籤。
以這次Mirror演唱會事故為例,我們會感到震驚及憤怒等負面情緒,是因為無法接受香港的舞者安全可如此缺乏保障。因應不尋常情況,有強烈的反應是很合理及正常的,而不一定患上心理疾病。
在這個面對診斷通脹的時代,除了從業員需要謹慎診症外,大眾也應避免過早為負面情緒貼上標籤。這不是叫你漠視負面情緒的存在,而是無須病態化。可以尋求方法幫助處理情緒,一方面可以和身邊人傾訴,嘗試靜觀及運動。
筆者:恆真
▼Follow 樹洞香港 TreeholeHK
Website: https://treehole.hk/blog/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ktreehole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reeholehk.psychology/?hl=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