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掌管時代,各行各業均與創科掛鉤,在表演藝術界亦然,由藝術科技帶來的觀賞體驗,正催生各種全新創作模式。大學主修工程,副修音樂,畢業後再到演藝學院進修舞台製作藝術的王啟敏(Teresa),將科技工程結合舞台藝術,2018年聯同多位演藝學院校友成立「跳樂劇團」;團隊中負責市場傳訊的劉雅婷(Candy)同樣是跨界別代表,多年來遊走於舞台管理和公共關係範疇。作為年輕創意劇團的大腦,兩人期望透過不同專業、不同角度的跨媒介創作,將本地原創的科藝劇場帶上國際舞台。
王啟敏愛數理,也愛鋼琴和大提琴,在香港中文大學主修自動化與計算機輔助工程學,副修音樂,畢業後任職鐵路公司,參與香港鐵路、台灣高鐵、曼谷地鐵等工程。「工作幾年後,開始思考自己還有甚麼興趣,某次參觀演藝開放日,碰到演藝學院校長、時任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院長蔡敏志教授,她與我傾談,加深了我對舞台製作的興趣。」
碩士課程的學生人數較少,在課程編排上富有彈性,導師會為學生度身安排課程內容和實習體驗,「我是鐵路工程師,另一位同學是醫生,我們有自己的專業,同時亦對舞台、音樂有興趣,例如我是學院爵士樂隊成員,又經常與舞蹈、戲劇等不同學院的同學合作。」
演藝學院從來不是象牙塔,除了理論課外,實習、遊歷、參與製作、認識業內人士等等,都是寶貴的學習體驗。「有一年暑假,學院請來一位來自倫敦西區劇院的暑期導師,後來我到英國實習,導師特別安排我到當地劇場觀摩,了解音樂劇長線營運的方式。」
科藝音樂劇先驅
或許是興趣使然,也可能出於使命感,王啟敏一直想將個人專長學以致用,「我在學院的畢業作品是將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無語言兒童劇《閃閃閃.童幻世界》,採用無語言形式是期望有機會在不同地方演出,面向全世界。」其時為2014年,STEM或STEAM熱潮還未到港,一齣畢業音樂劇成為推動藝術科技的先驅。2017年,她向香港藝術發展局申請資助,翌年將重新製作的《閃閃閃–be YOURSELF》搬上香港文化中心劇場公演,同時找來幾位在演藝學院認識的同學校友一起合組「跳樂劇團」。不論台前幕後班底,到劇場主題和表現手法,跨界創作一直是劇團一大特色。
從學院走向社區,王啟敏慶幸在學時的實戰經驗為她建立紮實的根基,「我以前主要負責聲音設計,學院提供很多實習機會,令我明白何謂專業製作。當然,學院製作跟外面分秒必爭的製作方式不同,學生有較多時間和空間,老師容許我們出錯和修正,但過程足以令我們明白整個製作流程的實際運作。」劇團首齣音樂劇報捷,接連推出更多製作,逐漸在業界確立地位,目前集中舞台演出、故事劇場和企業合作三線發展。
原創藝術走向世界
擔任劇團傳訊總監的劉雅婷,在演藝學院主修舞台及項目管理,畢業後再修讀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碩士學位,「Teresa原先找我擔任製作經理,但我當時正在做體育項目公關,就以擁有舞台製作背景的公關顧問身份展開合作。」劇團的核心成員都是演藝校友,她笑說大家都來自木人巷,縱使工作模式各異,但目標相同,對於成品的質素要求一致。
劉雅婷在演藝學院就讀期間有很多機會作不同嘗試,「當時有一科是社區藝術,我們到愉景新城進行藝術推廣,實習時更遠赴杜拜擔任音樂劇《West Side Story》的舞台管理,又曾參與本地大型晚會和時裝騷的製作,這些經驗對我日後發展有很大影響。」
問及舞台管理出身的公關有甚麼優勢﹖她表示軟技能和專門技術同樣重要,「舞台監督是創作團隊之間的橋樑,從中學到專門技術,也需要處理人際關係。作為跨媒體劇團的公關,溝通技巧固然重要,對舞台操作管理的認知也可以發揮作用,例如一般公關未必了解3D投影、沉浸體驗,而我擁有基礎知識,有助向媒體或大眾傳遞信息。」
她四歲開始跳芭蕾舞,七歲踏上舞台演出,一直感謝母親為她播下藝術種子,如今她想將種子傳給下一代,藉着嶄新的劇場體驗滋養新一代,「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上困難,藝術可以幫助我們面對難關。」
今個六月,劇團把《古靈精怪事務所》劇場藝術裝置帶到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的香港館展出,將科學實驗加表演藝術的概念與不同國家的觀眾交流。劉雅婷透露,走向世界是未來目標之一,「我們希望可以做更多國際交流,與不同地區的人分享香港原創藝術,長遠來說創作一個藝術節,讓世界各地的觀眾認識這個來自香港的藝術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