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郭美懿
圖片 : 陳睿瑋攝
今周刊週五(9/27)舉行第8屆熟齡論壇,請到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親臨現場,分享多年來如何「啟動善的循環,把愛送出去」。
許多接觸過張淑芬的人,都對她的敏捷思考力、快速反應印象深刻,讓人好奇今年已屆80歲的張淑芬,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對此,張淑芬坦言自己的優勢是「基因」,也不糟蹋身體不熬夜,就是做一般人做的事情,因為個性活潑外放,對許多事抱持熱情。
她笑說,每個人有基本天生的記憶力與反應力,重點是即使年紀大了,也別把心思「放在呆呆的部分」,而是放在活躍的地方,「有些事情你懶得去想,這時候反而要自己多去想,讓腦力多活一點吧!」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2014年開始推動「健康長壽計畫」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成立以來,一路來推動許多事情,從高雄氣爆到花蓮地震等重大災難,每一次都能看到張淑芬與台積電志工們的身影。但其實不只是救災現場,基金會也陸續推廣孝道、偏鄉培力、健康長壽、照顧獨老、環境保育等,而這每一項都是善的循環。
特別是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已是不容忽視的議題,而台積電慈善基金會也從2014年開始推動「健康長壽計畫」,迄今已有10年時間。
談起當年發動此計畫的起源,張淑芬說,無論是偏鄉或弱勢團體,現場接觸到的多半是年紀大的長輩,與他們攀談,可以發現「健康」是攸關長者幸福感的關鍵,「所以我們把健康快樂放在第一線。」
張淑芬:退休後人際圈緊縮易有孤寂感,要幫長者找方向
但要怎麼做,才能讓他們健康、快樂呢?「就是要把他們缺失的東西補上!」張淑芬解釋,退休後人際圈緊縮,易有孤寂感,因此要幫長者們找方向,「讓他們往人群多的地方去,因為人跟人在一起應該快樂的,所以我們透過這個計畫,讓他們在一起活動、聊天、娛樂,縮短他們無聊的時間,剩下的就是快樂。」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在張淑芬帶領下,近年推動「企業X醫院/大學X社區」的三角模式,整合企業志工及醫療院所的資源共同照顧社區,不僅讓醫院獲得資源、提升社區的照護量能,也幫助企業的員工經由志願服務創造價值感。
「我們希望善念可以持續擴散,正好碰到陽明交大,彼此專長不同,互相學習,最終目標就是把善的理念,傳送出去給不同的族群。」隨著台積電赴海外設廠,也將此社區照護模式輸出,而第一站就是熊本,張淑芬更是親自帶隊,造訪熊本大學、菊陽町社區等地方。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也從2014年開始推動「健康長壽計畫」,迄今已有10年時間。張淑芬解釋,退休後人際圈緊縮,易有孤寂感,因此要幫長者們找方向。
親訪熊本,輸出健康長壽計畫
參與此項計畫的關渡醫院院長、陽明交大教授陳亮恭指出,台積電熊本廠所在的菊陽町,正面臨平均餘命長、健康預期餘命卻短暫的窘境,「所謂健康的長壽,是到老不用被人家照顧,可以獨立生活,有自己的人生」。
陳亮恭認為,透過運動、生活習慣、醫療的整合服務去預防失智與失能,絕對有機會,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就居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望幫助在地社區預防失智症發生、減少長期照護人數。
有趣的是,基金會除了能把醫療院所推動健康照護上欠缺的資源帶過去,台積電的管理方式、處理流程、數位科技應用等都讓日本人耳目一新,熊本縣菊陽町還要復刻台積電的健康長壽計畫,因為台積慈善做到的,日本還做不到。
台積電打造的晶片是世界第一,對於員工福利也相當重視,張淑芬坦言,透過基金會牽線,結合熊本大學與附屬醫院,讓熊本廠派駐同仁們與眷屬、特別是小朋友,能夠獲得更便捷的醫療協助,是推動這項計畫初始的私心。但也因為親訪熊本,會對當地環境有更多瞭解,成為健康長壽計畫擴及在地社區的契機。
「為什麼要去第一線?因為你想影響別人、幫助別人時,在家裡聽是沒用的,沒有那種感覺,所以我每件事都要自己去看,才能拿捏到重點。」
張淑芬以花蓮地震為例,唯有去到現場,才知道災民房子震裂的狀況,哪些協力廠商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幫助,「自己去看、去感受,才知道你要幫助的對象是誰,怎樣做才安心,而不是用錢遮掉就可以了!」
別把心思放「呆呆」,腦力活就不老
許多接觸過張淑芬的人,都對她的敏捷思考力、快速反應印象深刻,讓人好奇今年已屆80歲的張淑芬,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對此,張淑芬坦言自己的優勢是「基因」,由於體質敏感,她對咖啡、茶、酒等刺激性食物原本就少碰,飲食、運動也沒有特殊追求,「我用平常心對待自己,不糟蹋身體,不熬夜,就是做一般人做的事情。」另外,也是考量先生張忠謀的作息,「我晚上早一點上床,他也就上床!」
倒是因為她個性活潑外放,對許多事抱持熱情,也許因此影響他人對她外在的看法,「除了這個,我真的沒做特別的事。」
她也笑說,每個人有基本天生的記憶力與反應力,重點是即使年紀大了,也別把心思「放在呆呆的部分」,而是放在活躍的地方,「有些事情你懶得去想,這時候反而要自己多去想,讓腦力多活一點吧!」
做善事不求回報,學會感恩自己
像她曾與基金會志工一起期進新竹香山偏鄉,讓小朋友與阿公阿嬤用AI共學。張淑芬說,多數人只知道AI這個名詞,卻不知道何謂AI?「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她趁此機會跟著大小朋友一起理解,「每一樣都是新東西,我到這個年齡還是喜歡學習!」
張淑芬說,自己經營基金會10多年,並不覺得自己在做善事,而是用同理心去學習,「我要是做一點點就可以幫助到別人,你這一點點可以擴散出去,影響別人也多做一點點…,路上的人不管認不認識我,對我多一個微笑、說我做得很好,那就是無價的讚美。」
她說,做任何事要無所求,做了就放下,不求回報,「有形無形的,你學會感恩你自己,你所擁有的比別人多,這就是最大的福報。」
▲張淑芬說,自己經營基金會10多年,並不覺得自己在做善事,而是用同理心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