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1979)或溯及更早的1958年,因為中華民國國軍守住金門,讓共軍止步於台灣海峽之外的重要戰役,換取台海和平穩定的發展。於此同時,中國大陸的《告台灣同胞書》於焉而生,尤其是第五次(1979)的發表,明確指出要結束兩岸軍事對峙、開放兩岸三通、擴大兩岸交流等方針,係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政策改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紀念會上,再次針對台獨勢力發表堅硬措詞︰「『臺獨』是歷史逆流,是絕路。」「認清『臺獨』只會給臺灣帶來深重禍害,堅決反對『臺獨』分裂」「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
近年來,台獨主義者無所不用其極的在制憲上、國際體育、國際經貿、國際衛生等外交活動上,進行「台灣」正名運動,取代「中華民國」,他們認為只要正名運動能偷渡成功,台灣獨立也算達到某種程度的精神勝利,然而在中國大陸的強勢阻擾下,挑動統獨的敏感神經從來只有倒退兩岸關係,升高敵對意識,未曾在其中獲得實質利益。
從2018的公投案之一︰「東奧正名」觀察──投票結果以571萬票,不同意以「台灣」(Taiwan)為全名申請,也可看出台灣最新民意是︰「反對利用台灣或台獨成為競逐政黨、團體、個人的籌碼,置入極(急)獨主義,破壞兩岸穩定和諧的關係。」
而蔡總統回應習主席的談話︰「我們不接受『九二共識』,根本原因是因為北京政府定義的『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一國兩制。」企圖一口咬定一九九二年由海基會和海峽會兩會談以降所形成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等同「一國兩制」。
事實上,「九二共識」是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各自爭取「中國」在政治上、法理上、歷史上的名器;而所謂的「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實行兩種不同政治制度,但實際掌控與支配權力仍臣屬於另一個政治實體,如鄰近的港、澳(邦聯國家較有可能產生政治對等、互不臣屬的結構)。
兩岸未曾就「一國兩制」進行過政治討論,它不是過去式,也非現在式,更非未來式。
中華民國實行民主憲政制度七十一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的馬列主義、毛、鄧等思想截然不同。顯見「一中一制」──方貼近符合各自的政治現實,兩種不同政治制度要併存於一個國家顯然不容,因為中華民國堅持自由民主制度不可能改變。
當兩岸分治七十年,即已說明「一個中國」不會僅僅代表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台灣地區」或曰「台灣省」從未被中國共產黨支配過一天一夜。
七十年的漫漫長夜,說明了「兩個中國」併存歷史的事實,而台灣本土運動的發萌,卻要推翻這個「一個中國」的憲法架構,企圖樹立新的政權、國號,成為百分百的法理台獨。
台灣一旦採行法理台獨,即促成習近平所揭櫫的「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造成中國大陸興兵爭伐、師出有名──屆時台灣將為此付出慘烈的代價。如同韓國瑜接受訪問時所說︰「不要懷疑共產黨必須收復台灣的決心。」
高漲的台獨運動只會更堅定中國大陸武力統一台灣的決心,絕對不利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
當吳澧培、彭明敏、高俊明、李遠哲四名獨派大老,近日發表「逼宮」言論,躁進地要逼使蔡總統交出行政權,讓新閣揆能遂行他們心中的台灣獨立樣貌,成為台獨的背後靈,繼續支配民進黨九合一大選潰敗後的命運,他們要民進黨永續執政,但在他們的有生之年想要看到台灣獨立,顯然是夢中囈語。
因為無論任何民進黨人士取得執政權,都沒有膽識干犯製造台海戰爭的罪名──過去的陳水扁,現在的蔡英文都無法挑戰乃至逾越。
兩千三百萬的台灣人民,絕大部分只想安居樂業,穩定發展,與中國大陸和平共處,在政治上降低對立,在軍事上減少敵意,在經貿上增加合作。「急統」與「急獨」都不是目前台灣人民的唯一選項,也不符合台灣人民的共同利益。
習近平的《告台灣同胞書》雖無新意,但卻釋出更多的政治訊息,擴大政治對話的基底和範圍,雖然挑明「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釋出積極善意,但仍可嗅出挾天朝之威招降納叛的意在言外──我們要採取不恐共也不懼共的態度,也不惡意挑釁製造事端,保持兩岸和諧的關係才是識時務之舉。
放眼2020台灣大選,兩岸政策勢必成為重要議題,我們要識破政客操弄統獨的神經,以換取自身的政治利益。兩岸關係須要有創造性的思惟,方能注入活水打破僵局,但絕不允許「台獨」份子利用「中華民國」借殼上市,毀壞憲政、顛覆國體,當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蠹蟲。
「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我們不能仰賴中國釋出的善意,必須要自立自強才有談判的籌碼。在經濟上,台灣必須以重返「亞洲四小龍」為目標;在軍事上,台灣要增強防衛能力,嚇阻共軍犯台;在軟實力上,更要堅守民主自由均富的價值,在亞太地區傲立成為東方明珠,三者併進,方能鞏固中華民國恆久不移的碁石。
我們期待兩岸的未來有一天會到達歷史的奇異點(Singularity),在彼此對等、尊重、共榮的原則下展開歷史性的對話,但絕不樂見兵戎相見,劍拔弩張,造成生靈塗炭,這應是兩岸中華民族所應共同努力的目標。
*作者為網路政治觀察家。歷任經濟部國會聯絡人、國會助理
《 更多優質新聞,請前往風傳媒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