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報刊的新生路,《讀者》雜誌創刊38年,曾是亞洲發行量最大期刊,從紙本走出,登上海外灘開線下實體店,它打什麼主意?
《讀者》1981年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創刊,原稱《讀者文摘》與美國雜誌撞名,25年前改為現稱,是中國80、90後青春學子記憶。
月前,《讀者》在上海外灘開出實體書店,占地達550平方公尺(約166坪),內裝除了濃濃民國上海風;考量雜誌出身甘肅,也仿效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在店內修建一道12公尺長廊,有敦煌壁畫臨摹與絲路文化典籍。
進去看看。圖/shobserver
《讀者》來自甘肅,首家概念店引進西北元素,12米長廊命名「絲綢路上的藏經洞」。圖/shobserver
酒紅色迴旋梯濃厚上海風。圖/shobserver
《讀者》書店地處上海市黃浦區「大生大樓」有點意思,建於1919年,竣工百年,曾是大生紡織廠上海事務所、清末民初實業家張謇(音同檢,1853-1926)大展身手據點,開展中國最早的私營輕工業,是上海30年代指標建築之一,整體建物風格受殖民風格影響,呈現立面明快的新古典主義。
大生大樓改建前外觀、原設計圖(左),右為大生集團創辦人張謇。圖/shobserver
入門隨意抽象的鐵藝文字,《讀者》開放讀者任意想像成一份書信。圖/shobserver
店內仿效敦煌藏經洞,也有臨摹版敦煌壁畫。圖/shobserver
讀者之牆。圖/shobserver
旋轉小梯老式花園風情。圖/shobserver
38年來,《讀者》約發行665本雜誌,若一本一本層疊,重達75公斤。雖然2006年4月發行量曾衝破1003萬冊,寫下中國改革開放最高記錄、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發行量;2010年也進軍台灣,成為第一家獲准在台發行的中國期刊。
歷年雜誌嵌入鋼化玻璃槽製成一列《讀者》橋。圖/shobserver
但近年《讀者》發行量趨減,即使仍是全國發行量第一,但2017年月發行量縮水至411萬冊,不斷尋找改革破口。
從線上到線下,該雜誌三度進軍實體店面,除了2018年上海《讀者》書店,2016年北京《讀者》書房、2017年深圳《讀者》文化生活館已陸續揭幕。
做一本可以走進的雜誌,看來是條活路。
店內書簾,每塊木板摘錄一段《讀者》歷年語錄。圖/shobserver
走進雜誌看看?圖/shobserver
來源/duzhe、shobserver
編輯/陳怡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