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友或多或少都有一種遺世獨立的傾向。
當你走進山野,背景的城市漸漸模糊,手機失去訊號,沒有人找得着你,你也找不着人,沒有事兒可幹,也不用被事兒追趕。對不少人來說,這或許就是行山的意義,而獨行,就是將這事推到極致。不少山友都視獨行為自我相處、自我檢視、自我溝通的過程,是個人對思想心靈的追求與探索。說得淺白一點,可能只是想一個人「行開吓忘記咗呢個世界」,暫時離開一下工作,放下所有煩惱,離開一下社交圈子,甚至關掉社交媒體,來一個暫時的關係斷捨離。
獨行的吸引之處難以言明,獨行所受的批評卻顯而易見。如果獨行時發生意外,傷者就無法即時請求同伴幫助,增加行山的風險,因此獨行往往被視為危險的行為。官方機構及救援部門亦積極宣傳不要獨行,去年香港警方東九龍總區更公佈了2021年行山意外搜救數據,力證獨行比結伴同行更加危險。這個年代行山意外的主角,往往會被指危害救援人員。獨行不但成了危險的代名詞,更是禁忌一般的存在。即使如此,公開支持獨行的人依然不少,甚至希望為獨行平反。
話雖如此,不是每個山友都喜歡獨行,有些人恰巧相反,他們喜歡成群結隊,組織大大小小的行山隊,香港老牌行山隊每次登山的人數可達數百人,聲勢浩大。幾年前興起的Facebook行山社群也不遑多讓,這些行山隊人多勢眾,而且向心力強,不少行友都願意服務團體,建立緊密的社群關係。這種意義下的行山,不但是體育活動,也是社交聯誼。可是疫情下行山隊活動受限,三年過去,老一輩的行友或有離世、年輕的山友或移居海外、或傾向小組活動,行山團體的盛況恐怕大不如前。
行友之間的關係或許相當緊密,但亦可以無聲逝去。這些年來我們都經歷悲歡離合,明白人與人的關係是短暫和無常,除了要珍惜現有的關係外,也得學會告別。要接受最親的人離世、要接受好友無端疏遠、要接受每個人生命的軌跡不一樣。也許我們並沒有什麼衝突過節,但也得告別。人生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伙伴,跟你走不同的路;有些人只是萍水相逢,有些人卻會跟你走很遠的路,而從頭到尾跟你一起走的,就是你自己。「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當我們要跟伙伴各奔前程時,我們又能否坦然面對?
華嘉昌
原刊於第38期《風火山林》 2023年3月29日
▼ Follow 風火山林
Website:https://hikingwindf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