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健康】世界各地對社會精神健康越益重視,而香港亦不例外。本地精神健康慈善機構香港心聆(Mind HK)認為,需要至力推廣精神健康和及早介入,為社會有需要的大眾提供以實證為本的心理支援,才可讓社會整體精神健康指數得以降低。
現時,香港人的精神健康指數已連續五年不合格,更有機構調查發現岀約超過一半的本港市民有輕微至嚴重抑鬱徵狀,整體抑鬱指數持續上升,而程度達至「臨床組別」的人數為2012年以來六項類似調查的新高。同時調查發現,求助人士普遍傾向直接尋求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等專科診治。可惜,現時公營醫院醫療資源緊張,導至精神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最長可接近2年。而私營服務費用相對昂貴,普通市民未必可以負擔,令有情緒受困人士難以及時得到適切治療,部份人的情況可能因而惡化。
香港心聆正為以上情況,作岀一系列針對性服務,以解市民的精神健康需要。其中香港心聆於2022年開始推出「社區心活指南計劃 (Improving Access to Community Therapies, iACT®)」,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專業、以一對一會談為主的低密度心理支援,助他們舒緩情緒困擾。低密度心理支援比起一般傳統的心理治療的節數較短、形式更彈性,可協助學習處理情緒的技巧並改善心理健康。
另外iACT亦同時為有志協助受情緒困擾人士作岀心理健康支援的人士,設立「心理健康主任」培訓,以約140小時的密集式培訓,並於9個月內完成至少120小時、受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監督的臨床實習,確保他們的服務質素,讓更多、更廣泛的人士,能得到適切的心理支援。
2023至2024年期間,香港心聆首次培訓了30名專門為18至65歲成年人提供治療的「心理健康主任」。在計劃的八個月內,每位心理健康主任約跟進15至16位求助者,平均輪候服務中位數時間為13日。這數字顯示計劃能大大縮減情緒受困人士的支援時間。
而計劃進行期間,共有493人位求助者接受心理評估,平均年齡為32.6歲,超過8成求助者均為女性。調查數據顯示分別逾6成半(65.5%)求助者人士呈現臨床輕微至中等抑鬱徵狀,以及逾6成半(65.5%)求助者人士呈現臨床輕微至中等焦慮徵狀,其中約4成人(39.6%)同時有抑鬱及焦慮徵狀。
當中有269名求助者的抑鬱和焦慮徵狀已達臨床確診水平,而當中超過八成人完成整個低密度心理治療,接近6成半(65.1%)在接受兩節或以上治療後復元,另有超過7成人(72.9%)的情緒症狀有顯著改善。不少求助者在健康、工作及社交能力,及認知靈活性方面有明顯改善,並減少逃避面對情緒。
結果顯示iACT計劃的心理支援服務對求助者普遍有正面作用,有助改善他們心理的健康及狀態,尤其是完成所有節數(共六節)的求助者其治療果效更佳。數據分析亦顯示,心理健康主任所跟進的不同個案在復元率方面並無顯著差異,這代表在接受相關培訓及定期臨床督導,心理健康主任夠提供一致且高質素的服務。
香港心聆的iACT計劃至今已培訓岀127名心理健康主任,亦會繼續擴展iACT計劃,期望至2026年可培訓岀至少180名心理健康主任,令低密度心理治療普及,讓更多人可盡快從情緒困擾的漩渦中走出來,提升香港人的精神健康水平,致力確保沒有人需要獨自面對精神問題。
了解更多iACT計劃:https://www.iact.hk
登記參與iACT計劃:https://esurvey.psy.cuhk.edu.hk/jfe/form/SV_bplwsIJx67ypU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