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肆虐的時代,焦慮成為大家的共同經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放心、不確定、不安全的事物,就會緊張、不安和焦慮,嚴重時我們就會用「恐慌」來形容。但如果不時地出現心跳加快、發抖、快暈倒、覺得自己身體失去控制、失去自我的症狀,以至於一直擔心自己會重複發作,就會變成「恐慌症」。
恐慌症是什麼?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邱震寰說,在說明恐慌症之前,先定義一下精神醫學所謂的恐慌或是恐慌發作(panic attack)。它指的是突然一股強烈的恐懼或強烈的不舒服,在幾分鐘之內達到高峰,並在這段時間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症狀,包括:
- 心跳加快或是心臟怦怦直跳
- 流很多汗
- 發抖
- 呼吸很急或喘不過氣
- 胸悶
- 噁心
- 肚子不舒服
- 發寒或發熱
- 頭腦昏沉或快暈倒
- 身體麻木、感覺異常
- 覺得失去真實感、失去自我感覺
- 覺得快要失去控制或快瘋了
邱震寰解釋,「恐慌發作」和「恐慌症」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恐慌症是「恐慌發作」以後,變得非常怕它發作,這個長期擔心的狀態叫做「恐慌症」。
通常,恐慌症會有二個階段:
第一階段:患者一直擔心自己「恐慌發作」。
第二階段:患者把「恐慌發作」時的環境或身體徵兆產生錯誤連結,例如發作時正好在密閉空間中,有些人就因此不敢搭乘大眾運輸、計程車、飛機等,覺得會恐慌發作;或是有些人只要稍微心跳上升,或是呼吸稍微變快,就覺得恐慌快要發作。
在恐慌症的第二階段,患者會把「恐慌發作」時的環境或身體徵兆產生錯誤連結,例如發作時正好在密閉空間中,有些人就因此不敢搭飛機,覺得會恐慌發作。
為什麼會得恐慌症?
恐慌發作的原因不明。有研究結果顯示,在恐慌發作之前的幾個月到一年,患者可能有一些生活的巨大變化,面臨重大壓力。
但事實上,任何精神、身體狀態都有可能出現突然的自律神經混亂的情形。恐慌發作的那個時間,常常患者沒有在做什麼特別事情,例如只是在看電視,突然心臟加快、覺得快要瘋掉,是一個沒來由的發作狀態。
【延伸閱讀】「恐慌症」是來自大腦的警訊!告訴你,該在人生中停下腳步想想了
恐慌症如何檢測?
邱震寰說,恐慌症不是用「檢測」的,精神科醫師是以患者的行為、感覺來做診斷。只要患者常有上述12種「恐慌發作」的症狀,讓自己時時處在擔心的狀態,就是「恐慌症」。
恐慌發作時該怎麼辦?
恐慌發作的人,往往會處於無法控制的狀態,需要透過外力來改變,因此邱震寰會建議患者就醫治療。
不過,有些患者就醫後,變成只要覺得自己快要發作就吃藥,導致一直服藥的狀態,這樣反而變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民眾如果懷疑自己有恐慌症,要先了解「恐慌症」這個疾病,同時也要了解自己的狀態,尋求正確治療。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網站指出,要應付恐慌症,除了藥物外「自我對話」也很重要。可以多告訴自己這10點:
一、告訴自己,這感覺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二、它們雖然不舒服,但卻是無害的
三、不要增加負向的想法,自己嚇自己
四、描述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實際你可能怕的是什麼?事實上什麼並沒有發生?
五、等它過去,不用對抗或逃避,接受它
六、注意當你停止災難想法,它自己漸漸消失
七、當它是改變的機會,學會應付,學會成長
八、想像克服成功時的感覺,自我激勵
九、當你有進步時,思考下一個計畫
十、以一個放鬆輕易的態度方法開始,不要急
要應付恐慌症,除了藥物外「自我對話」也很重要。
恐慌症如何治療?
針對恐慌症的患者,醫師會以藥物治療、肌肉放鬆練習、認知行為治療,來改善病人的症狀。
一、藥物治療:減少恐慌發作的次數與嚴重性,恢復信心。
二、肌肉放鬆練習:訓練患者有一點點「恐慌發作」的感覺,就進行放鬆練習。慢慢地,患者會發現症狀沒有發作,覺得自己可以控制身心狀態。
三、認知行為治療:許多患者會把恐慌發作時的周遭環境或狀態做錯誤連結,認知行為治療就是讓患者一步步面對壓力,循序漸進地適應他害怕的事物或環境。例如認為自己在密閉空間就會「恐慌發作」的患者,可以讓他適應有點密閉的空間,再慢慢增加密閉的程度,讓患者漸漸不再害怕。
【延伸閱讀】半夜躺在床上突然喘不過氣…為何「恐慌症」往往在你休息時發作?
責任編輯:劉芮菁
核稿編輯:陳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