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心跳加快、發抖、覺得快要死了...大家誤會「恐慌症」和「恐慌發作」了!醫師揭恐慌發作的「12大症狀」

良醫健康網
發布於 03月12日01:00 • 劉芮菁

在疫情肆虐的時代,焦慮成為大家的共同經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放心、不確定、不安全的事物,就會緊張、不安和焦慮,嚴重時我們就會用「恐慌」來形容。但如果不時地出現心跳加快、發抖、快暈倒、覺得自己身體失去控制、失去自我的症狀,以至於一直擔心自己會重複發作,就會變成「恐慌症」。

恐慌症是什麼?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邱震寰說,在說明恐慌症之前,先定義一下精神醫學所謂的恐慌或是恐慌發作(panic attack)。它指的是突然一股強烈的恐懼或強烈的不舒服,在幾分鐘之內達到高峰,並在這段時間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症狀,包括:

  • 心跳加快或是心臟怦怦直跳
  • 流很多汗
  • 發抖
  • 呼吸很急或喘不過氣
  • 胸悶
  • 噁心
  • 肚子不舒服
  • 發寒或發熱
  • 頭腦昏沉或快暈倒
  • 身體麻木、感覺異常
  • 覺得失去真實感、失去自我感覺
  • 覺得快要失去控制或快瘋了

邱震寰解釋,「恐慌發作」和「恐慌症」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恐慌症是「恐慌發作」以後,變得非常怕它發作,這個長期擔心的狀態叫做「恐慌症」。

通常,恐慌症會有二個階段: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第一階段:患者一直擔心自己「恐慌發作」。
第二階段:患者把「恐慌發作」時的環境或身體徵兆產生錯誤連結,例如發作時正好在密閉空間中,有些人就因此不敢搭乘大眾運輸、計程車、飛機等,覺得會恐慌發作;或是有些人只要稍微心跳上升,或是呼吸稍微變快,就覺得恐慌快要發作。

在恐慌症的第二階段,患者會把「恐慌發作」時的環境或身體徵兆產生錯誤連結,例如發作時正好在密閉空間中,有些人就因此不敢搭飛機,覺得會恐慌發作。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為什麼會得恐慌症?

恐慌發作的原因不明。有研究結果顯示,在恐慌發作之前的幾個月到一年,患者可能有一些生活的巨大變化,面臨重大壓力。

但事實上,任何精神、身體狀態都有可能出現突然的自律神經混亂的情形。恐慌發作的那個時間,常常患者沒有在做什麼特別事情,例如只是在看電視,突然心臟加快、覺得快要瘋掉,是一個沒來由的發作狀態。

【延伸閱讀】「恐慌症」是來自大腦的警訊!告訴你,該在人生中停下腳步想想了

恐慌症如何檢測?

邱震寰說,恐慌症不是用「檢測」的,精神科醫師是以患者的行為、感覺來做診斷。只要患者常有上述12種「恐慌發作」的症狀,讓自己時時處在擔心的狀態,就是「恐慌症」。

恐慌發作時該怎麼辦?

恐慌發作的人,往往會處於無法控制的狀態,需要透過外力來改變,因此邱震寰會建議患者就醫治療。

不過,有些患者就醫後,變成只要覺得自己快要發作就吃藥,導致一直服藥的狀態,這樣反而變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民眾如果懷疑自己有恐慌症,要先了解「恐慌症」這個疾病,同時也要了解自己的狀態,尋求正確治療。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網站指出,要應付恐慌症,除了藥物外「自我對話」也很重要。可以多告訴自己這10點:

一、告訴自己,這感覺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二、它們雖然不舒服,但卻是無害的
三、不要增加負向的想法,自己嚇自己
四、描述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實際你可能怕的是什麼?事實上什麼並沒有發生?
五、等它過去,不用對抗或逃避,接受它
六、注意當你停止災難想法,它自己漸漸消失
七、當它是改變的機會,學會應付,學會成長
八、想像克服成功時的感覺,自我激勵
九、當你有進步時,思考下一個計畫
十、以一個放鬆輕易的態度方法開始,不要急

要應付恐慌症,除了藥物外「自我對話」也很重要。

恐慌症如何治療?

針對恐慌症的患者,醫師會以藥物治療、肌肉放鬆練習、認知行為治療,來改善病人的症狀。

一、藥物治療:減少恐慌發作的次數與嚴重性,恢復信心。

二、肌肉放鬆練習:訓練患者有一點點「恐慌發作」的感覺,就進行放鬆練習。慢慢地,患者會發現症狀沒有發作,覺得自己可以控制身心狀態。

三、認知行為治療:許多患者會把恐慌發作時的周遭環境或狀態做錯誤連結,認知行為治療就是讓患者一步步面對壓力,循序漸進地適應他害怕的事物或環境。例如認為自己在密閉空間就會「恐慌發作」的患者,可以讓他適應有點密閉的空間,再慢慢增加密閉的程度,讓患者漸漸不再害怕。

【延伸閱讀】半夜躺在床上突然喘不過氣…為何「恐慌症」往往在你休息時發作?

參考資料: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 自律神經失調?認識恐慌症

責任編輯:劉芮菁
核稿編輯:陳宛欣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頭髮多久洗一次才乾淨?醫曝「最佳」洗頭頻率:3關鍵影響頭皮健康,1動作千萬別做
幸福熟齡(台灣)
【豆腐】除了肉類 豆腐也是不錯的蛋白質來源!附健康簡單豆腐食譜
高燒 Gofever
以死相諫|不滿富豪輕率安樂死寵物,英國35歲獸醫John Ellis心碎輕生。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每天吃2片,大腸癌率暴增18%!盤點你天天吃的五大致癌食物
幸福熟齡(台灣)
今「小雪」報到!有「心血管疾病者、抵抗力較差者」應多注意舊疾復發
中天新聞網
美指同時打「新冠、流感疫苗」增中風機率!羅一鈞駁:尚未使用研究的2種疫苗
中天新聞網
破地獄|電影引發的深刻回憶,曾俊華深情回憶亡父:勞碌一生卻不幸罹癌。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蜂蜜是好糖?穩定血糖、降膽固醇,尤其這2種蜜好處最明顯
康健雜誌
轉冷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暴增! 醫授「6大護心之道」跟著做
台灣健康醫療網
詐騙新招再現!健保署籲「保費重複繳納」郵件不要信
台灣健康醫療網
子宮肌瘤確診逐年增加!機械手臂輔助手術精準切除 保留生育功能有望
台灣健康醫療網
輕生公務員沒蓋白布、輪椅送醫 邱泰源承認:作法不對
NOW健康(TW)
遠近無憂! 多焦點日拋隱形眼鏡改寫老花視力新體驗
台灣健康醫療網
體重降得快別高興得太早!排便異常、頭痛惡化都是癌前警訊
中天新聞網
秋季食補正當時!網友激推8大進補食材 水果就占了3項
NOW健康(TW)
夫妻分房睡會傷感情嗎?伴侶分床睡、分房睡的4個考量
康健雜誌
他退休後老是覺得疲倦 檢查竟是「多發性骨髓瘤」惹禍
台灣健康醫療網
【球後視神經炎】9歲女童抱怨看不清楚作業寫什麼 媽媽誤會找籍口不做功課!1週後送醫後悔不已
MamiDaily
抽脂也抽不掉的危機!代謝症候群恐致三高、慢性疾病
Heho 健康(台灣)
退休後失去自我?5階段、1活動讓你活出獨立第三人生
康健雜誌
女性更年期有提早趨勢!「這些」都是潛在影響因子 如何食補幫助延緩?
台灣健康醫療網
失智症必知!阿茲海默氏症新藥能逆轉疾病嗎?7大Q&A看適用對象及費用
Heho 健康(台灣)
9招緩解脖子痠痛,長期效果比吃藥更好
康健雜誌
感冒吃什麼好得快?營養師2個高蛋白食物+中醫補水4飲品推薦
康健雜誌
洗不掉的歲月味道!40歲飄「老人味」如油耗味般 醫:喝綠茶能消除
中天新聞網
吞嚥困難只能依賴鼻胃管? 醫:靠復健能找回進食功能
NOW健康(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