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

【以手作記錄人生故事】香港陶藝家謝淑婷Sara Tse:用陶泥凝住舊情往事

Marie Claire HK
更新於 2023年06月28日14:00 • 發布於 2023年06月28日14:00 • Cyris Hung

歲月流逝匆匆,要留住記憶,有人選擇以文字或圖像作記錄,更習慣拿起相機即時拍攝和分享,也有人將故事化作觸得到的憑記,將意念和意義都傾注其中,以也許只有自己懂得的符象,跟回憶中的故事對話。今期我們訪問了金工首飾藝術家Savia Chan小清新風格紋身師Mini Lau得獎陶瓷藝術家Sara Tse,了解她們如何透過親手形塑而成的具體作品,承載自己和別人的故事,都是無形卻深刻,而且觸手生溫。

香港陶藝家謝淑婷Sara Tse:用陶泥凝住舊情往事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057" align="aligncenter" width="533"]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陶瓷藝術家Sara Tse

藝術家謝淑婷的陶瓷作品《衫》系列。[/caption] 許多人認識謝淑婷(Sara),都是從橫跨了20多年的《衫》系列開始。2000年某天,她在工作室看到一塊沾滿泥漿的抹布,忽發奇想地把它放進窰爐裡,結果燒成一件陶瓷,後來她把一些充滿回憶的衣物浸泡在陶泥裡,柔軟的衣服在窯爐的高溫下消失殆盡,最終只遺下冷硬的陶殼——它們是一件件藝術品,也是一頁頁的私密日記。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056"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0"]

陶瓷藝術家Sara Tse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冷硬的陶瓷驟眼看猶如柔軟的衣服。[/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059" align="aligncenter" width="320"]

陶瓷藝術家Sara Tse

謝淑婷於2016年榮獲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獎,亦是2003年香港藝術雙年展獲獎藝術家。[/caption] 許多陶藝家都從杯碗碟等物品,或從雕塑的角度出發,然而Sara在大學讀藝術時所受的訓練較重視概念,「陶泥是很古老的物料,以前也有人把紙張混合陶泥去燒,以增加泥的韌性,我想到布料也可以這樣處理,發覺效果不錯,於是開始燒其他物料,例如包裝陶瓷的籐絲、雞蛋紙隔、兔仔燈籠以至煎堆和即食麵。」她展出作品後反應很好,時任香港藝術館館長的朱錦鸞也選了一些展品收藏,令當時剛畢業的她深受鼓勵。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055"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2"]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陶瓷藝術家Sara Tse

《母親》(2009)[/caption] 人生不同階段的經歷,催生了不同的作品。「初時少女一些,講自己的感情,後來開始講家庭。」2008年,Sara的母親患上腦退化症,逐漸忘記家人,於是Sara用母親的衣服製陶,並在一次展覽中仿造了舊居的場景,結果雖未能如願喚醒母親的記憶,但令一家人的關係更加緊密。Sara的雙親後來在三年內相繼離世,她的一對兒女卻又接連出生。「就像一個生命循環,所以作品也有變化,例如《衫》系列便加入了我子女的衣服。」她指這些作品的喻意比較個人,所以早前找人以文字來記述背後的意念,著作預計明年出版。

(作品)初時少女一些,講自己的感情,後來開始講家庭……例如《衫》系列便加入了我子女的衣服。

陶瓷藝術家Sara Tse

以藝術方式記述歷史

近年Sara的作品亦記錄一些與她相關的地方。今次訪問於其位於葵涌的工作室進行,提到該區歷史她侃侃而談,原來她兒時也居於葵涌,曾就讀的葵涌公立學校於2007年起荒廢,如今成為塗鴉和靈探熱點,她不時回去拍照,並自2019年起創作《歲月如歌》。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062"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8"]

陶瓷藝術家Sara Tse

成立於1952年的葵涌公立學校,原名荃灣葵涌學校。Sara搜集了許多相關舊照。[/caption] 她指母校校歌的歌詞與母校環境不符,曾令她非常不解,「後來我發現原來除了校名那一句,其他歌詞都照抄了廣州培英中學的校歌,繼而再發現兩校甚有淵源,母校其中一位捐獻人既是葵涌原居民,也是培英校友。這些是學校的小故事,也側寫了香港發展。」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061"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8"]

陶瓷藝術家Sara Tse

標本箱裡,是一片片以落葉窰燒而成的「陶葉」。[/caption] 她把母校照片和校歌歌詞移印到標本箱,又把校園落葉變成一片片「陶葉」放在箱裡。母校清拆在即,她早前再次回校創作。「我在課室待過很多年,但從未曾近距離觀看,今次我拓印了整個課室的地下,真正地觸摸這個即將消失的地方;又在紀念堂為每張照片進行藍曬,再搜集每人的背景資料。」

我在課室待過很多年,但從未曾近距離觀看,今次我拓印了整個課室的地下,真正地觸摸這個即將消失的地方。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063" align="aligncenter" width="320"]

陶瓷藝術家Sara Tse

整個課室地下的拓印。[/caption] Sara亦曾於其他地方擷取靈感,並以另類方式記述歷史。「我曾用釉在宣紙上重畫子女的圖畫,然後塗上泥漿,窰燒後留下圖案陶瓷,再製成燈箱。至2018年大館找我辦展,我找來1889年的大館地圖,發覺當時的建築有別現在,於是用剛才提到的方法,重畫了1889年的維多利亞城地圖,再製成陶瓷展品。」

至2018年大館找我辦展,我找來1889年的大館地圖……重畫了1889年的維多利亞城地圖,再製成陶瓷展品。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058"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陶瓷藝術家Sara Tse

《舊地重遊》(2018)[/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164064" align="aligncenter" width="600"]

陶瓷藝術家Sara Tse

《舊地重遊》(2018)[/caption] 為了今年初舉辦的《生,存,在》展覽,她參考大量文獻,得悉中環展覽空間Wyndham Social的原址是19世紀香港三大花園之一格林堤園,種植了許多如今已在港落地生根的外來品種,她把當時雲咸街的景致製成半透明膠片,貼在展場的玻璃牆上,營造今昔重疊的效果。當現代人善用科技高效記錄一切,Sara以陶泥慢慢凝住個人經歷以至城市變遷,更顯動人細膩。 Text: Cyris Hung Photography: Raymond Chan Photo courtesy of Sara Tse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