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現代三大社交焦慮你是哪一種?醫教你如何為自己找出解藥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19小時前 • 發布於 17小時前 • 林亭

上台演講、報告前,緊張到直冒手汗,想必喚起許多人兒時的共同經驗,而這也是以往社交恐懼症( Social Phobia )的常見表徵。如今隨著科技發展,社交恐懼症衍生許多樣態,時下常見的焦慮形式包含「容貌焦慮」、「流量焦慮」與「社群焦慮」,都可能對患者產生偌大的困擾,重者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及行為療法。

「容貌焦慮」醫美後仍無效,導正觀念接受自身獨特性

先前疫情期間,大眾都戴著口罩、遮住近半部的容貌,細微的面部特徵不會被外界看到。不過,進入後疫情時代,大家紛紛摘下口罩,不少人對自己的臉孔缺乏自信,因而產生容貌焦慮。台北慈濟醫院身心科醫師嘉富提到,曾收治一名從整型外科轉介來的病患,即使已經動過 10 多次整型手術,還是無法滿足她的期望。

李嘉富指出,現代容貌焦慮源自於修圖軟體發達,網路上許多圖片都經過美肌濾鏡、線條修飾,用戶瀏覽過圖片後、再照照鏡子,開始自歎不如。隨著負面情緒作祟,睡眠品質每況愈下,氣色與膚況變糟,看了又更加焦慮,形成惡性循環。李嘉富強調,若已嚴重影響身心、生活,建議尋求醫療協助,由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診療。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過度的容貌焦慮,可能演變成身體畸形恐懼症(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不斷關注身上數個微小或根本不存在的缺陷,病態的價值觀扭曲,需要適時使用藥物介入,減少過於固著的狀態。李嘉富認為,在藥物之外,治本的方式是帶領患者進入健康的生活型態,增進與生活圈友人的相處,接受獨具特色的自己,進而建立自信、改善情緒。

網軍作亂引發「社群焦慮」,醫助正向思考屏除外界雜音

除了鋪天蓋地的「網美照」讓用戶備感自卑,網路上的匿名言論也常使人無端受挫。由於網路論壇多以暱稱發言,社群軟體也有假帳號大軍,攻擊性的字句躲在化名背後無的放矢,用戶不免感到低落、焦慮。對此,李嘉富表示,現代年輕人習慣從社群分享生活,對社群依賴性高,接收到的反饋也會被放大。倘若本身體質容易焦慮,是自我要求高的完美主義,就容易因一字一句而情緒潰堤。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李嘉富提到,過去一位學生個案,在校期間曾被霸凌,網路上的負面評語喚起他慘痛的經驗,讓他陷入自我否定的輪迴,成天窩在棉被裡不想出門。李嘉富以「為什麼這麼在意?發生了什麼事情?」引導個案講出心裡話,並在一來一往的互動中,幫助他找到自身優點,逐漸建立自我認同。他表示,沒有音調的留言,容易過度解讀,只要內在具備安全感,就不會過度依賴外界評價,是藥物以外的正念療法。

流量致勝的年代,「流量焦慮」流入校園

隨著社群媒體多元化,進入自媒體的時代,Facebook、Instagram、Threads、TikTok 都有其特定的客群。現今已有許多人從國小、國中就經營自媒體,建立起個人品牌、形象及自我價值。見到其他人流量較多,則會想盡辦法繼續貼文、拍短影音,不知不覺投入過多時間、心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曾有學生對追蹤、瀏覽或按讚數感到喪心病狂,母親發現已影響課業,被帶來找李嘉富求助。李嘉富施以認知行為療法,幫助他對生活進行組織性的規劃、安排,並調整使用媒體的時數。此外,也降低個案對媒體的黏著度,避免一天 24 小時都在輸入相關訊息。即使流量不盡如意,也能放下得失心,告訴自己,「我是很棒的,就算感覺很糟,也只是情緒糟,不是我這個人糟。」

「靜觀感恩」是能自造的解藥,解決焦慮操之在己

李嘉富認為,「容貌焦慮」、「社群焦慮」、「流量焦慮」等三大現代焦慮,與一般社交焦慮症不同。他舉例,對於害怕上台的個案,可以透過擬草稿、反覆練習來克服,而現代焦慮需藉由「靜觀感恩」的態度,回到當下的覺察,逐步導出正念思考。

李嘉富進一步解釋,先前使用心率變異的生理回饋儀器,測試個案專注呼吸的情緒狀態,發現確實對調解、安定情緒有益。若民眾目前正困擾於現代三大焦慮,不妨試著從自身著手,理清自己的思緒後,再來一一檢視問題,相信問題能迎刃而解。

文/林亭、圖/楊紹楚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 健康 相關文章

冬天洗澡「先洗頭」恐中風?醫曝「順序」不重要,洗完1動作才關鍵:恐使血壓飆升、心梗發作
幸福熟齡(台灣)
冬至吃湯圓!「這三種」族群應特別注意
VOCO News
羽絨衣洗錯,保暖打折!乾洗?水洗?1招讓它常保蓬鬆
康健雜誌
難抵炸物夠香口誘惑 嚴選油炸方法減吸油
活好的 So Fit So Good
天冷膝蓋好不舒服!醫激推「老薑」不僅抗寒還抗炎
中天新聞網
現代人常見偏頭痛 醫教6招「不吃藥」就能舒緩
中天新聞網
牙齒決定我們會不會得「失智症」?日本研究證實:注意2件事,當心失智風險飆最高3倍
幸福熟齡(台灣)
【二十四節氣教室】冬至到!中醫角度看冬至 除了「做冬」還要做什麼?
高燒 Gofever
好萊塢明星教練的「5-2訓練法」,教你打造精實身形!5步驟這樣做,讓運動獲得最大效益~
良醫健康網
靠「自我慈悲」4步驟告別20年焦慮!哈佛心理學家:請像對好友一樣對待自己
康健雜誌
64歲王新蓮驚罹「肺腺癌」!面對罹癌「重磅一擊」把人生全抖明白:不重要、沒意義的事全清到兩旁
幸福熟齡(台灣)
老年人走路步伐沉重不是肌少症?專家:小心「力弱症」更可怕
Heho 健康(台灣)
痛風發作吃止痛藥就好?沒發作只要控制飲食不用治療? 醫破解錯誤迷思!
台灣健康醫療網
3年來首例!法籍男遭蜱蟲咬 腿部出現紅疹確診「萊姆病」
中天新聞網
常見6大口腔問題最惱人不是牙齒發黃 第1名你也有嗎?
NOW健康(TW)
美國時隔30年更新健康標章定義 刪除、新增這些食物
VOCO News
冬遊過敏終結者!別讓「癢」成為旅行陰影
台灣健康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