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曾 36 小時執刀不輟!行走的心臟百科 台北慈濟「開心主任」諶大中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12月06日06:33 • 發布於 12月06日06:14 • 林亭

講起心臟手術史滔滔不絕,總笑稱自己是「手術台上的胖叔叔」,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諶大中,將救人視為志業。「選心臟外科是因為,我覺得心臟是有靈魂的。」曾為了動一次手術,堅持 36 小時未停刀,他希望透過自身所學,挽救更多生命。

熟知心臟手術史,敬佩前人勇於突破

諶大中對心臟手術史如數家珍,他提到,19世紀後期,國外醫界不贊同心臟手術,甚至還將之視為「賣淫行為」。他解釋,心臟特別不一樣,其他器官開刀時,可以停止運作,但心臟是無法暫停的,那到底要怎麼動手術呢?當時大家都覺得不可能。不過,「當醫師就是要勇敢,嘗試別人認為做不到的事」,1952 年由醫師 Floyd John Lewis 發想,將病人浸泡在冰水裡,使用體溫降低、減慢血流的方法,完成世界首例成功心臟直視手術。

後來醫界仍繼續嘗試更精進的手術方式。諶大中接著講到,人能用「第二個心臟」維持生命,就是胎兒未出生時,透過母親的心臟循環、代謝,何嘗不能模仿母親的臍帶,做個外接的心臟? 1953年,醫師 Walton lillehei 將小朋友的雙親作為「人體心肺機」,以交互循環( cross circulation )的方式,修補數十位先天性心臟病幼童的心臟破洞。直到 1954 年第一代人工心肺機問世,才真正開啟了當代心臟手術的世代。Lillehei 的創舉,讓諶大中直呼他人如其名,真是「很厲害」。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將 Lillehei 視為偶像、榜樣,諶大中多年前還曾購買 Lillehei 的故事——《暫時停止心跳:開心英雄的故事》一書。可惜後來搬家弄丟,書也因為絕版而無從購買,令他大感遺憾,不過 Lillehei 的精神,他永遠銘記在心。

替病人與死神搏鬥,超過 1 天未出手術房

從菜鳥醫師到心臟科主任,諶大中執刀次數多不勝數。他提到,年輕時對失敗的開刀經驗,總是會自責、難以忘卻,現在已能漸漸調適心態,雖然竭盡全力但也放下得失心。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為了完成一次手術,諶大中可以犧牲睡眠與飲食的時間,只希望保全病人的性命。他回憶,有次進行主動脈剝離手術,由於病人不斷出血,久久無法完成。體外循環機持續運作著,他也沒停歇,一大清早一連開到深夜。過往喝咖啡不加糖的他,到晚上已感受到自己血糖降低,破例在咖啡中加了糖包。他心想,既然都已經開了一天,更是不能失敗!終於,在開刀的第 36 小時成功完成手術。

諶大中(前排左一)為病人執行心臟手術。圖/諶大中提供

心臟手術現況一喜一憂,願有志青年共同投入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諶大中提到,「換心」並不容易,不但捐贈者與受贈者血型需一致,體型也不能差太多,才能確保心臟大小相似。過去手術後常會遇到排斥的問題,用藥免疫力下降也容易感染,但現在已有相對應的抗排斥藥與抗生素,病患毋需擔心。

不過,目前心臟置換手術仍有其瓶頸。諶大中表示,由於自體血管增生,加速冠狀動脈老化,造成心臟退化,雖然術後 10 年內存活率還有 7 至 8 成,但 20 年後就僅剩 5 成,是目前醫界正在努力克服的課題。

另一方面,心臟外科手術也有好消息。現今科技發達,手術也能結合內視鏡、人工智慧,讓一刀一劃都更加精確。諶大中鼓勵對生物、醫學有興趣的高中生,從醫為心臟領域共同耕耘;喜歡工程的同學,也能投入研發 AI 與其他手術工具,整體醫療水平提升是他樂見的。

高齡化社會人工心臟降世,盼全民都能「保心安」

隨著醫療進步、平均年齡提升,許多長者難免面臨器官衰竭。諶大中說明,現在已出現稱為「人工心臟」的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藉由幫浦模擬將血液打至各器官,維持身體機能。它的電力來源除了家中牆壁電源,也能外接行動電池,就像輕巧易攜的行動電源,不但方便行動,也省去等待心臟捐贈的煎熬。

心臟可稱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諶大中呼籲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的警訊,有人感到喘、吃不下飯,誤以為只是身體老化或沒胃口,其實心衰竭已經悄悄找上門。他也坦承,避免心臟老化的方法至今仍是「大哉問」,不過,保持愉悅的心情、多運動是亙久不變的保養法則。此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患者需嚴加留意,戒菸、戒酒是最理想的作法。

文/林亭、圖/楊紹楚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