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大自然的人變多,越多越多人加入看生態的行列。行山潛水看生物,回家好好辨識一番,是老少咸宜的有趣活動。不少人會把在外紀錄的生物,放於社交媒體的生態群組,讓專家們辨認物種。然而這些群組都有明確規則,禁止大家公開物種的觀察地點,生態人之間避免分享地點,似乎是大家都有的共識,原因為何?
1.減少偷獵或野取行為
大部份較少見的野生動物,在寵物市場有市有價,供不應求,不少人會在野外偷獵生物,再於市場上售賣,特別是行動性較低的動物如蛇及龜等。一旦被偷獵者發現,便很大機會被捉走。野生植物如蘭花,亦是時常被野取的物種,所面對的風險比動物更大。因此一旦公開觀察地點,即使說者無心,卻會引來聽者有意,如偷獵者或野取者。野生動物被野外帶走,少一隻,則是少了繁殖機會,影響不只是一隻,而是整個族群。偷獵和野取等行為對自然生態有莫大干擾,不公開地點是保護生態的有效方法。
2.減少對野生動物的騷擾
觀看野生動物的人不一定擁有生態知識,未必留意自己的行為會否對生物造成滋擾。公開觀察地點惹來人們群起出動拍攝的情況,在香港時有發生,如某公園的貓頭鷹巢和幼鳥;今年新出現的珍灰蝶,都有被幾百人天天圍着拍照(圍拍)的情況。
除了陸上生物,這兩年留在香港潛水的人很多,今年也有人發現一些罕見海洋生物如鬼龍、娃娃魚及花獅子等,公開地點後令那些生物被天天圍拍。將心比己,若你家門口被天天堵住,閃光連連,你也會很困擾吧。圍拍會阻礙生物捕食、休息及繁殖,對牠們來說是生存問題,人們沒必要為一兩張照片對牠們作出如此騷擾。既然沒方法阻止人們一窩蜂,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地點保密,沒人知便沒人騷擾。
不是說公開生物的觀察地點便是犯下彌天大罪,可視情況而定。若是較常見或廣泛分佈的物種,說出該生物的觀察地點,不一定會引起以上問題,至少人們對牠興趣不大,也不會蜂擁而去。生物的觀察地點對科學研究是重要資訊,然而,你若非進行研究或對生物有貢獻的話,公開地點就可免則免了。初接觸生態的讀者,自行研讀生物知識,發現新見的物種是極有趣又令人享受的過程,不是別人帶你去看所能比擬的。偶遇罕見物種就應留在心中好好珍惜,遇不到就期待下次。每一次與生物接觸都是一個緣份,不需要人有我有,希望大家能好好享受你和生物獨一無二的相遇和當中的樂趣。
p 皆因有太多唔守規矩唔自律嘅香港居民!
2023年02月04日17:50
cpl 多謝告知
2023年02月05日03:27
顯示全部